天天看点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是《史记》当中一句广为人知的话,在如今的一些场合也会被我们拿来借用一下。但其实,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百态。要养国家就必须要养人,而要养人,就必须要从粮食开始,人不能不吃饭,饭是人的根本。

这句话看似朴实,其实蕴含了很多的道理。在古代,社会经济并不发达,大部分朝代的经济基础都是农业,而农业不仅与大量的粮食息息相关,也经常会受到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各种天灾,诸如干旱,诸如涝灾、蝗灾,等等。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所以,农业既是坚不可摧的,又是十分脆弱的。我们经常能听说一些故事,是说在古代有时候发生了饥荒,封建统治阶级不进行救济,或者压根没有能力救济的时候。没饭可吃的平民们都会挖地上的野草、树上的树皮吃,这样才不会饿死。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即便吃那些难吃的野草和树皮,平民们也不愿意去吃河里的鱼虾呢?

为何不捕鱼和虾?先来看看历来饥荒多发的地区在哪

要问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就是在古代,到底什么地方比较容易发生饥荒?

答案是北方居多。的确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间,都有发生饥荒的可能。在古代,引发饥荒的原因最主要还是那么几种,第一是旱灾,第二是战乱,第三为蝗灾、洪灾等等。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而涝灾自然是南方多发,只不过,南方作为我国粮食历来的主要产区,即便发生了规模宏大的洪灾,所造成的比较大的损失可能也只是淹没了几条街道、冲垮了几座房子。至于粮食,其实对于富饶的南方来说,洪灾所引发的饥荒倒不那么严重,百姓家中基本都存有口粮。

但是到了偏北方的地方,问题就显得比较显著了。首先我国北方的气候较为干旱,再加上旱灾频发,就容易引起饥荒了。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而这个问题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北方,其实河流和湖泊的数量是远远没有南方多的。如果北方的河流湖泊和南方一样多,那么也不会那么容易地发生旱灾了。

而在发生旱灾和饥荒的时候,即便北方的一些地区有着河流和湖泊,也会干得差不多了。鱼和虾离了水是没法生存的,所以到底哪来的鱼呢?在这种时候,北方的灾民们就只好采野菜和树皮吃了。

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想捕鱼虾也没条件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前面说了,发生旱灾引起的饥荒多是在北方,那么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南米北面”的主要饮食结构,在北方,人们多以面食为主要口粮,而南方向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从饮食结构上看,南方人是比较习惯捕鱼吃鱼的,而北方人则没有南方人这样的饮食习惯。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这就导致了,如果在同样饥荒的情况下,南方人更有可能捕鱼和吃鱼,北方的灾民则没有那个条件。一是因为不习惯吃鱼,二是因为没有捕鱼的技巧和器具。因为北方的河流和湖泊本来就少于南方,生活在北方的百姓们就少有发展出捕鱼和烹饪鱼的技巧,自然对鱼虾比较陌生。

古代发生饥荒,为什么百姓再饿也只吃草皮,不抓河里的鱼吃?

再来说说在饥荒的情况下,每个人都饥肠辘辘难以果腹,在吃不饱还没力气的情况下,再加上不熟练、没有技术,哪个难民愿意耗费精力去捕不知道能不能捕到的鱼呢?与其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去采集一些没有收集难度的食物比较现实。

在古代,住在山区里的百姓通常还会打猎,并采集猎物的肉食用,以此为生。但渔业对古代的人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就算是想要捕鱼,总的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那么,如果遇到了树皮和草都吃完了的情况,灾民们又该怎么办呢?“吃土”其实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上有些时期,一些地区的难民们实在是没有东西可以果腹,不得已就只好吃观音土充饥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历史,别忘记点击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