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伊塞克湖,位于吉爾吉斯斯坦境内,天山山脈北部。湖平均深度279米,最大深度702米,湖面海拔1609米,東西長182千米,南北寬58千米,面積6332平方千米,為不凍湖,湖水清澈澄碧,素有“上帝遺落的明珠”之稱。在吉爾吉斯斯坦有句脍炙人口的諺語——沒到過伊塞克湖,就不算到過吉爾吉斯斯坦。今天,我們說說中國與伊塞克湖的3次接觸。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第2次接觸:玄奘讓“大清池”之名傳入中國

伊塞克湖原屬中國,中國古稱特穆爾圖淖爾、圖斯池、熱海、清池。我們先說這一個個的叫法:特穆爾圖淖爾,淖爾是蒙古語音譯詞,意即湖泊,是以這一定是蒙古人的叫法;圖斯池,《西域同文志》載,圖斯庫勒,圖斯布魯特語,謂鹽池也,故名。布魯特人是清代對柯爾克孜族的稱謂,“庫勒”在蒙古語中也是湖泊的意思。熱海、清池均來自于漢語,叫熱海是因為伊塞克湖水面海拔高度1600餘米,冬季表層水溫為2℃-3℃,終年不凍,而清池則源于唐代高僧玄奘。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玄奘西行途中曾駐足伊塞克湖畔,《大唐西域記》記載:“山行四百餘裡至大清池。周千餘裡,東西廣,南北狹。四面負山,縱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汗,驚波汩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是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這是迄今有史可考關于伊塞克湖最早的文字記載,“大清池”這個名字自此傳入中國。

後來,岑參将伊塞克湖寫進了《熱海行送崔侍禦還京》: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衆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然虜雲,沸浪炎波煎漢月。陰火潛燒天地爐,何事偏烘西一隅。勢吞月窟侵太白,氣連赤坂通單于。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見夕陽海邊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這首詩譯成我們今天的現代漢語,大約是這樣的:

我聽陰山人們說過多回,西方熱海之水好似煮沸。

海上各種鳥兒不敢飛翔,水中鯉魚卻是大而肥美!

岸邊青草常年不見哀歇,空中雪花遠遠融化消滅,

沙石熾熱燃燒邊地層雲,波浪沸騰煎煮古時明月。

地下烈火暗中熊熊燃燒,為何偏把西方一角烘烤!

氣浪彌漫西方月窟太白,把那廣大邊塞地帶籠罩。

置酒送君在那天山城郭,熱海之畔夕陽正要西落。

君居柏台威嚴好似寒霜,熱海炎氣因而頓覺淡薄!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需要說明是,此詩約作于天寶十三載(754年),或寫于交河郡(今吐魯番),或寫于輪台縣(今烏魯木齊),岑參并沒有到過熱海,卻能根據傳聞和自己長期在荒遠之地的體驗,把熱海寫得有聲有色、神奇無比,可見當時熱海名氣之大。

岑參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書記相當于今天的秘書,判官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理政事,也相當于秘書、參謀之類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詩人的岑參亦為唐朝的邊防軍人,而他與玄奘同伊塞克湖的“接觸”,并不算中國人和伊塞克湖的最早接觸。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第1次接觸:細君公主看見了伊塞克湖

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漢代的西域有個烏孫國,漢武帝時,其活動于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地區和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河為伊犁河支流,意為“野山羊衆多的河”。其源于汗騰格裡峰北側,由西至東流向喀德明山,位處于東經82°,其後和鞏乃斯河彙合,再折向西流,與喀什河彙合,進入哈薩克斯坦,最終流入巴爾喀什湖。

烏孫國的都城是赤谷城,《漢書·西域傳》: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今天的曆史與地理學家考證,赤谷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伊什特克附近,即伊塞克湖東岸。這個地方對中國人來說,應是非常記憶猶新的,因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和親的正牌公主劉細君就嫁到了此地。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劉細君,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也就是漢武帝的孫女。公元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

劉細君到了烏孫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非常想家,不僅發明了一種叫做“阮”(亦稱 “秦琵琶”)樂器,還寫下了一首叫《悲愁歌》的詩,表達塞外生活的艱難與悲愁: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旃為牆,

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内傷,

願為黃鹄兮歸故鄉。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劉細君當時就住在赤谷城。獵驕靡年老後,想讓孫子軍須靡娶她,她不同意,上書給漢武帝說明此事,漢武帝回信說:“随從烏孫國風俗,漢朝想要與烏孫聯合消滅匈奴。”獵驕靡去世,軍須靡代立為王,繼娶了她。她與軍須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但這個孩子出世時間不長便夭折了,而她本人也在公元前101年病逝。

劉細君在烏孫生活了5年時間,對于曆史來說很短暫,但對她來說卻非常漫長,伊塞克湖也當然映照過她想家的身影。這,可以算作是中國人與伊塞克湖的第1次接觸。其後,漢朝又以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給軍須靡。劉解憂性格火辣,活的時間也比劉細君長,讓烏孫與西漢結盟成為西域最強大的國家,并使烏孫擺脫匈奴控制,最終成為西漢屬國。

伊塞克湖不會不知道這段曆史,它的身邊曾經走過兩位美麗的大漢公主。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第3次接觸:唐朝有個叫夫蒙靈察的收複了伊塞克湖

今天人們說,唐朝的疆域包括伊塞克湖,但是,在唐朝時,這一地區也曾出現過反複。夫蒙靈察(?—756年),今陝西大荔一帶人,羌族,大唐名将。一生主要活動于西域。657年,唐朝派蘇定方等征讨西域,俘獲賀魯,西突厥滅亡。西突厥别部突騎施臣服于唐朝,開始活躍于西域曆史舞台。

我們在前面的文章裡介紹過,突騎施并不是突厥人,他們由突騎施、處木昆、車鼻施3個部落組成,後兩個都是“外來戶”,車鼻施是敕勒人,處木昆為大月氏人的殘餘,而突騎施是烏孫人的後裔,曾被稱作“撒裡烏孫”,不過被突厥化了而已。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突騎施出過一個叫莫賀達幹的人,738年,殺死臣服于唐朝的車鼻施人蘇祿可汗,什麼原因?本來,莫賀達幹在唐軍協助下擊敗突騎施吐火仙可汗和黑姓可汗後,為安定唐西部邊境作出了貢獻,但唐廷卻封阿史那昕為十姓可汗,以阿史那昕之妻為交河公主,統領突騎施諸部。莫賀達幹聞之大怒,遂率諸部反叛,并于742年殺死了阿史那昕。

當時,突騎施部衆遊牧于伊塞克湖地區和伊犁河流域,夫蒙靈察已出任河西節度使,744年五月,夫蒙靈察率軍擊敗莫賀達幹,并将莫賀達幹斬首,平定了叛亂,中國又一次成為伊塞克湖地區和伊犁河流域的主人。其後的748年,唐将王正見在伊塞克湖西北、楚河上遊地區的托克瑪克城(碎葉城)建一寺廟;751年,唐朝大将,即著名的高仙芝入朝,呈獻被俘的另一位突騎施首領……不僅使唐朝的疆域再次包含了伊塞克湖,讓伊塞克湖被中國人熟知,也讓沒到過伊塞克湖的岑參,在寫伊塞克湖的詩時有了神來之筆。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那麼,伊塞克湖什麼時候從中國分離出去的呢?這就不能不說到1860 年11 月,中俄簽訂的《北京條約》。其第二條規定:“西疆尚在未定之交界, 此後應順山嶺大河支流, 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及一千七百二十八年即雍正六年所立沙賓達巴哈之界牌末處起,往西直至齋桑淖爾湖,自此往西南,順天山之特穆爾圖淖爾(伊塞克湖),南至浩罕邊界為界。”至此,伊塞克湖不再是中國的領土,變成了沙俄(俄羅斯)的領土。

今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在曆史上,和中國曾有過3次“親密接觸”

今天,沿岸居民多為吉爾吉斯人和俄羅斯人,也有許多烏克蘭人、鞑靼人、烏茲别克人和東幹人。他們均以務農為主,也飼養牲畜。湖中有船隻定期往返以載運貨物和乘客。從這裡到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首都比什凱克,會經過一個叫托馬克的小鎮,唐朝時稱“碎葉”,據說大詩人李白即出生于此。(文|路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