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五個字對聯難倒一批考生,一考生放棄,為何卻獲得第一名?

在我國五千年的曆史中,選拔人才的方式一直在更新變革,從最早期的堯、舜開創的禅讓制、到中期王位繼承的世襲制、後來還出現過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等方式,這些制度總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腐敗的官場關系與不正規的選拔體制,導緻了許多人才的流失,直到唐朝出現的,才完善了選拔人才的制度。

乾隆五個字對聯難倒一批考生,一考生放棄,為何卻獲得第一名?

科舉制度打破世襲、關系的壟斷,給真正知識淵博的才子提供機會。在科舉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封為狀元,我國古代曆史上曾出現過800名狀元,個個都是聰明絕頂、飽讀詩書。然而相傳在乾隆年間,乾隆出了五個字對聯,結果難倒一批考生,有一位考生放棄回答乾隆帝提出的問題,卻意外地獲得了乾隆帝的賞識,成為了第一名的狀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乾隆五個字對聯難倒一批考生,一考生放棄,為何卻獲得第一名?

在我國古代有很多文人之間的交流形式,比如作詩、作詞、對對子,都是才子日常熱衷的學習方法,後來還納進了科舉考試的考試範圍。據史料記載,清朝乾隆帝特别鐘愛對對子,乾隆對文學十分感興趣,他經常喜歡給大臣們出題目,答案令他滿意的話,他還會獎賞錢财,甚至還會用對對子的方式選拔官員,乾隆帝的此種選拔方式可謂是十分創新。

乾隆五個字對聯難倒一批考生,一考生放棄,為何卻獲得第一名?

相傳有一次,乾隆提出了一個非常難的上聯“煙鎖池塘柳”,他想趁此機會選拔出難得的人才,便來到科舉考試的殿試内,向一衆考生提出了這個問題。其實乾隆心中有着自己的判斷方式,這個上聯看起來平平無奇,可是細細斟酌這句詞的話,會發現這五個字的左邊是金木水火土,同時簡單的五個字卻營造出一種江南水鄉、優美清秀的畫面,是以下聯不僅僅要語句優美,還要與上聯五行相對應,這對現場的考生可謂是難度極大。現場考生大多冥思苦想,這時候有一位考生在思索片刻後便選擇了放棄,就是他的這一舉動,讓他成為了今年科舉考試的第一名。

乾隆五個字對聯難倒一批考生,一考生放棄,為何卻獲得第一名?

殿試場上,乾隆已經知道這個對聯不會有人交出滿意的答卷,而他想要評判的是考生的處事方法與真實水準。其實乾隆選擇這位放棄的考生不是沒有理由的,能夠第一眼看穿上聯的難度,并迅速思索出結果,自然是有真正學問的人,同時能夠及時停止做無用的事情、浪費時間,這更是一大優點。這樣的考生同時具備聰明的頭腦與利落的做法,這才是乾隆心中真正的才子。

這一段佳話,在民間廣為流傳,乾隆的此種做法實在是獨出心裁,抛棄了以往的選拔方式,這也是極為開明的做法。乾隆的這一上聯,後人認為最适合的莫過于“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