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開國元帥彭老總剛正不阿,正直無私,性如烈火。
彭老總帶出來的将領也大多坦坦蕩蕩,耿直剛烈,開國上将、有“彭老總第二”之稱的張愛萍将軍就是典型的一個。

張愛萍将軍說他平生有“四不畏”:不畏天命,不畏大人,不畏聖人言,不畏權勢。
對内,張愛萍将軍明言“我誰也不跟,我隻跟随真理”,他敢于堅持真理、不懼犯上,是以人稱“軍中惹不起”;
對外,張愛萍曾經大鬧美國國防部。
面對超級大國的無理要求,将軍絲毫不示弱,該怎麼怼就怎麼怼,幹幹脆脆、幹淨利落,是以被軍界稱為“軍中斧子”。
張愛萍将軍的次子張勝曾經這樣評價他的父親:
“他是一個剛烈的人,一個透明、率直的人,一個孤傲的人,一個天真的共産主義者。”
“天真”?
“天真”就是純潔無瑕,不帶一點雜質。
張勝用“天真”二字形容他的父親,頗為貼切,最為傳神。
張愛萍将軍正是這樣一種“天真的人”。
在他與李又蘭的婚姻大事上,張愛萍将軍的無懼、天真和純粹就表露無遺。
1942年1月,張愛萍與李又蘭相識于蘇北阜甯。
當時,張愛萍是新四軍第三師副師長,前來阜甯參加華中局召開的一次會議。
李又蘭動手在新四軍軍部當巡視員,因她參加過專業的速記教育訓練,是以被臨時調來擔任會議的速記員。
李又蘭年輕、聰明、漂亮,被稱為“軍中幽蘭”。
除了新四軍軍部巡視員這個身份,李又蘭還有另外一個身份。
1941年,李又蘭與新四軍項副軍長結婚,但是,婚後僅僅兩個月,項副軍長就在皖南事變中被叛徒所害,不幸犧牲。
是以,李又蘭的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項副軍長的遺孀。
經過一段時間的消沉,李又蘭慢慢走出喪夫的陰霾,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在大會上,張愛萍作了一番激情洋溢的脫稿發言。
因為内容精彩,鼓動性強,是以,會議主持人要求李又蘭加緊整理速記材料,交給張愛萍稽核後,再分發給與會代表。
翌日清晨,李又蘭就給張愛萍送來了她連夜整理出來的發言記錄稿。
張愛萍一下就被這份材料吸引住了。
首先,李又蘭的鋼筆字整齊、娟秀,其次,自己的即興發言經她這麼一整理,成了一篇重點突出、邏輯嚴密,又頗具文采的好文章。
張愛萍不禁對李又蘭刮目相看。
此後幾天,張愛萍對李又蘭格外留意,李又蘭也對英武灑脫的張愛萍頗有好感。
于是,在會議間隙,張愛萍與李又蘭有了幾次接觸,話語投機,相交甚歡。
随着更多的接觸和了解,張愛萍意識到,這是一位賢淑、有才華的女性,于是心生愛意。
半個多月後,會議結束了,張愛萍将要傳回三師去,而李又蘭也将去華中黨校工作。
臨别時,張愛萍送給李又蘭一件禮物-一把帶鞘的匕首。
李又蘭也回贈張愛萍兩份特殊的禮物-一份是抄寫工整的會議報告,一個黑色封皮的記錄夾。
華中黨校與三師師部相隔僅15公裡,但凡有空閑時間,張愛萍就會騎着他的棗紅馬去看望李又蘭。
就在這時,第三師一位戰友提醒張愛萍:李又蘭是項副軍長的遺孀,勸他慎重考慮,就此打住。
張愛萍反問道:“她是不是單身?”
戰友答道:“是單身。”
“那就沒什麼問題了。”張愛萍坦然地說。
張愛萍自然明白戰友的一番好意,也能夠預測到外界可能的閑言碎語,但是,張愛萍依舊不改初衷。
與此同時,李又蘭也經受着不小的壓力,甚至是阻力。
兩個月時間裡,張愛萍給李又蘭寫了十多封信,然而,李又蘭一封信都沒有收到。
原來,李又蘭所在機關的上司扣留了這些信件。
上司扣留信件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傳統、很淳樸:李又蘭是項副軍長的遺孀……
“剛烈、透明、率直、孤傲、天真”的張愛萍不畏人言,依舊騎着那匹棗紅馬,隔三岔五往返于三師與華中黨校之間。
張愛萍多才多藝,他寫得一手好字,口才、文才都好生了得。
在一次對日作戰中,部隊繳獲了日軍的一個照相機,張愛萍就此多了一個手藝-攝影。
新四軍時期的不少曆史照片都出自張愛萍之手,當然,張愛萍也給李又蘭拍了不少有紀念意義的照片。
得知張愛萍的來信被扣留的消息後,李又蘭大大方方地找到上司,索回了那些信件。
上司交還那十幾封信件時,再一次提醒李又蘭-注意影響。
李又蘭發現,那十幾封信都被拆開了……
她了解上司這麼做的用意,但是,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新女性,她對自己的婚姻和未來有自己的打算。
這一天,李又蘭向張愛萍說起信件被“攔截”一事,順便抱怨了一句:“好在你在信裡也沒寫什麼實質性的内容,幹巴巴的。”
張愛萍笑着問:“那麼,我信裡的意思你看明白了嗎?”
“當然明白了。”李又蘭感慨道:“真沒想到,這些同志的思想還這樣封建。”
沒想到張愛萍卻開心地說:“這件事幹得太好了,我真得好好感謝你這位頂頭上司。”
“感謝他?”李又蘭不明是以,驚訝地說。
張愛萍說:“當然要感謝他,這是因為,我的‘火力偵察’卓有成效,是他幫助我搞到了三個重要情報!”
張愛萍一五一十徐徐道來。
“第一,你要回我寫給你的信,至少說明你不讨厭我給你寫信,說明我有希望。”
“第二,你感覺我的信‘言之無物’,這是因為我早就估計有人會檢查信件,是以才這麼寫的。别忘了,我做過地下工作。
但是,我想表達的意思你都看明白了,這就是我要的效果。”
“第三,你明白了我想要表達的意思,可是仍然沒有疏遠我、拒絕我,說明你接受我了。”
張愛萍最後說:“是以,我不必再有什麼顧慮了。”
李又蘭恍然大悟,同時,她又十分感佩張愛萍的用心、機敏和直白。
不久,張愛萍向李又蘭提出了結婚的請求。
李又蘭答應了張愛萍的求婚,但是,她提了個附加條件:必須要陳毅軍長親自同意這樁婚事。
張愛萍非常了解李又蘭的苦衷,他們的婚事必須取得陳毅軍長的支援,否則,她承受不了周圍人責備的目光和背後的議論。
張愛萍找到陳毅,鄭重其事地送上了一份結婚報告。
陳毅一看,哈哈大笑:“好你個張愛萍,終于追到我們的軍中幽蘭了!”
說罷,陳毅軍長在結婚報告上簽上兩個大字-同意。
然後,他掏出一支嶄新的派克鋼筆說:“這就算是我送給你們的新婚禮物了。”
1942年8月8日,張愛萍騎着他的棗紅馬,歡天喜地迎娶了盛裝的李又蘭。
這一天,李又蘭在陳毅軍長贈送的派克鋼筆上刻了個“萍”字,仔細地别在張愛萍的衣兜上。
張愛萍則親手給李又蘭戴上一枚戒指,說是戒指,其實就是一枚形似戒指的銀環。
這個銀環是個戰利品,日軍用它綁在軍鴿腿上固定信件,如今,張愛萍把它送給了自己的新娘。
那一年,張愛萍32歲,李又蘭23歲。
新中國成立後,張愛萍被授予共和國開國上将軍銜,若幹年後,張愛萍将軍擔任了國務院副總理,國防部長。
張愛萍與李又蘭的長子張翔是解放軍中将,他們的女婿貴為“正國級”,職務更高,成就更大。
張愛萍與李又蘭一輩子相濡以沫、白頭到老。
張愛萍晚年用八個字評價他們的關系-相見恨晚,同難同甘。
李又蘭則這樣總結:“我年輕時做了兩件非常正确的事,一是參加了新四軍,一是嫁給了張愛萍。”
直到晚年,李又蘭仍然對陳老總感激有加:“他比誰都要開明,當年如果沒有陳老總的大力支援,我和張愛萍的婚事不會這麼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