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過龍泉窯奁式爐的文章,本篇則是基于幾組新的标本。好藏品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标本同樣如此,是以在此作一分享,供藏友們參考,同時也記述下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供藏友們探讨。
看圖說話,先上圖。
如意形足标本:

高10.2、口徑13.5厘米
此件爐子系殘器修複,薄胎,粉青厚釉,内折沿較寬而平,筒形腹,底部圈足較大,修足細膩,器身分三段裝飾弦紋,上下均為兩道,中間三道,下承三如意形足。整器端莊工整,工藝精湛,在所見同款奁式爐裡算得上是一件精品。
同款爐殘片标本
釉色還原欠佳,呈色不勻,底部青中泛黃,開有冰裂紋
同款爐參照器例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高9.6、口徑13.7厘米
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
高9.7、口徑14.5厘米
龍泉窯青釉弦紋如意足奁式爐 直徑14厘米
中國嘉德香港2021秋拍 LOT号:0887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凸弦紋奁式爐
高10厘米、口徑10.4厘米
1978年杭州葛嶺出土,現藏杭州市博物館
(杭博官網的圖檔釉色有偏差,看不出是粉青釉,我在網上找了新聞視訊,截圖更接近實物)
南韓新安沉船出水,現藏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
高 9.3、口徑13.8cm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參考器例中,奁式爐外底圈足與如意形三足幾乎齊平,或一緻齊平落地,而筆者所分享的這件标本,圈足較高,隻有三足落地起支撐作用。
類似的還有以下這件私人收藏,圈足高懸,三足落地。
爐子釉水一流,十分精美。口沿雖有小缺,卻是瑕不掩瑜。
以下為蹄形足的一類标本:
高9.2、口徑14.5厘米
爐子亦為修複器,内折沿微下傾,筒形腹,底部圈足,修足較細,器身裝飾四道弦紋,上一均為兩道,中間兩道,下置三獸蹄形足。通體施梅子青釉,釉色濃郁,質感溫潤。
另一件相似标本:
高10.1、口徑13.6厘米
以上兩爐均為梅子青釉,均為圈足落地,與三蹄足齊平的式樣,兩者器式一緻,尺寸也相近,應出自同一窯口。
同款爐殘片标本:
此例圈足較大,修足規整,蹄形足底端裹釉,工藝細緻
前兩例蹄形足較矮,此例較高,另,弦紋式樣也較前兩例工整。
兩種奁式爐的比較
宋代龍泉窯弦紋奁式爐大體可分為以上兩式,如意形足爐與獸蹄形足爐,兩者爐身均以弦紋為飾。而基于一定的标本積累,筆者還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如意形足的奁爐以施粉青釉者為多,胎比較薄,弦紋比較細,整器比較雅緻;獸蹄形足的奁爐則多見于梅子青釉,胎質相對要厚重一些,弦紋也要粗犷些。這說明,當時的窯工在燒制奁式爐時是經過思考設計的,什麼樣的器式風格搭配什麼樣的釉色,是有選擇的。
這種有意識的選擇可能也不限于奁式爐,還存在于其他器形。當然,由于各種人力不可控因素,出窯後的成品不一定達到預計的理想釉色,偏差也總是存在的。
另,汝窯、定窯、南宋官窯等也均有燒制奁式爐。不妨看看這些窯口的奁式爐同款器。
汝窯天青釉弦紋樽及承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樽 承盤】釋
筒形弦紋裝飾的三足爐,有些稱為奁式爐,有些稱為樽式爐。但奁與樽實為兩類不同的器物,相差很大,“奁”,有妝奁、鏡奁、食奁,多為漆器制作;“樽(尊)”為盛酒器,多為銅制。因宋人詩詞筆記等文獻裡多提及奁式爐,故筆者在之前的文章裡統一稱之為“奁式爐”(詳參拙作《龍泉窯奁式爐》)。不過個人心裡一直存疑,故此次又進行了一番考證,确認此類爐的造型母本實為漢代的酒樽,而非奁。
西漢 鎏金青銅樽
2003年陝西西安雁塔區芙蓉園1号墓出土
《宴樂圖》畫像磚 1965年昭覺寺漢墓出土
成都博物館藏
漢時,銅樽是上流社會常見的酒器,盛上等醞酒(反複重釀多次的酒),底置三足承盤,内置杓,飲宴中以杓舀酒分飲。
帶承盤的汝窯弦紋樽無疑最為接近銅器酒樽,用途上除了香器或花器,也不能排除用作酒器。
西漢 食奁漆器 (内置三漆盤、耳卮)
湖北荊州鳳凰山168号墓出土
荊州市博物館藏
奁一般材質輕便,大部分無足,形狀扁矮為多,近似于盒子。諸位可搜尋下墓葬出土的器例,便可知奁與奁式爐的“親緣”關系并不大。
另有一點要說明,這件漆器大概因兩個耳朵,官方标注為“漆卮",本文則采用孫機先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的命名。
而之是以引用這件,筆者認為其紋飾布局之于龍泉窯奁式爐,或有借鑒作用。龍泉窯奁式爐,于樽,于奁,某些方面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以本文保留奁式爐這一稱法。
北宋-金 定窯弦紋樽
台北故宮藏
台北故宮收藏的定窯弦紋樽有多例,器式比例有較寬矮或瘦高者;弦紋分布以二 /三/ 一為多,亦有二 /三/ 二或三 / 一 / 一者。
南宋官窯弦紋樽
以上為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窯遺址出土器
由這些器例可知,蹄形足要“正宗”一些,且汝窯、定窯、南宋官窯這類爐均為平底,單以三蹄形足為支撐。
相比之下,龍泉窯奁式爐更有自己的特色,龍泉窯的造型,可能要更“時尚”一些(後續會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本篇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