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之前写过龙泉窑奁式炉的文章,本篇则是基于几组新的标本。好藏品可遇而不可求,好的标本同样如此,所以在此作一分享,供藏友们参考,同时也记述下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供藏友们探讨。

看图说话,先上图。

如意形足标本: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高10.2、口径13.5厘米

此件炉子系残器修复,薄胎,粉青厚釉,内折沿较宽而平,筒形腹,底部圈足较大,修足细腻,器身分三段装饰弦纹,上下均为两道,中间三道,下承三如意形足。整器端庄工整,工艺精湛,在所见同款奁式炉里算得上是一件精品。

同款炉残片标本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釉色还原欠佳,呈色不匀,底部青中泛黄,开有冰裂纹

同款炉参照器例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高9.6、口径13.7厘米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高9.7、口径14.5厘米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龙泉窑青釉弦纹如意足奁式炉 直径14厘米

中国嘉德香港2021秋拍 LOT号:0887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凸弦纹奁式炉

高10厘米、口径10.4厘米

1978年杭州葛岭出土,现藏杭州市博物馆

(杭博官网的图片釉色有偏差,看不出是粉青釉,我在网上找了新闻视频,截图更接近实物)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韩国新安沉船出水,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高 9.3、口径13.8cm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参考器例中,奁式炉外底圈足与如意形三足几乎齐平,或一致齐平落地,而笔者所分享的这件标本,圈足较高,只有三足落地起支撑作用。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类似的还有以下这件私人收藏,圈足高悬,三足落地。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炉子釉水一流,十分精美。口沿虽有小缺,却是瑕不掩瑜。

以下为蹄形足的一类标本: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高9.2、口径14.5厘米

炉子亦为修复器,内折沿微下倾,筒形腹,底部圈足,修足较细,器身装饰四道弦纹,上一均为两道,中间两道,下置三兽蹄形足。通体施梅子青釉,釉色浓郁,质感温润。

另一件相似标本: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高10.1、口径13.6厘米

以上两炉均为梅子青釉,均为圈足落地,与三蹄足齐平的式样,两者器式一致,尺寸也相近,应出自同一窑口。

同款炉残片标本: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此例圈足较大,修足规整,蹄形足底端裹釉,工艺细致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前两例蹄形足较矮,此例较高,另,弦纹式样也较前两例工整。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两种奁式炉的比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大体可分为以上两式,如意形足炉与兽蹄形足炉,两者炉身均以弦纹为饰。而基于一定的标本积累,笔者还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如意形足的奁炉以施粉青釉者为多,胎比较薄,弦纹比较细,整器比较雅致;兽蹄形足的奁炉则多见于梅子青釉,胎质相对要厚重一些,弦纹也要粗犷些。这说明,当时的窑工在烧制奁式炉时是经过思考设计的,什么样的器式风格搭配什么样的釉色,是有选择的。

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可能也不限于奁式炉,还存在于其他器形。当然,由于各种人力不可控因素,出窑后的成品不一定达到预计的理想釉色,偏差也总是存在的。

另,汝窑、定窑、南宋官窑等也均有烧制奁式炉。不妨看看这些窑口的奁式炉同款器。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及承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樽 承盘】释

筒形弦纹装饰的三足炉,有些称为奁式炉,有些称为樽式炉。但奁与樽实为两类不同的器物,相差很大,“奁”,有妆奁、镜奁、食奁,多为漆器制作;“樽(尊)”为盛酒器,多为铜制。因宋人诗词笔记等文献里多提及奁式炉,故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统一称之为“奁式炉”(详参拙作《龙泉窑奁式炉》)。不过个人心里一直存疑,故此次又进行了一番考证,确认此类炉的造型母本实为汉代的酒樽,而非奁。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西汉 鎏金青铜樽

2003年陕西西安雁塔区芙蓉园1号墓出土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宴乐图》画像砖 1965年昭觉寺汉墓出土

成都博物馆藏

汉时,铜樽是上流社会常见的酒器,盛上等醞酒(反复重酿多次的酒),底置三足承盘,内置杓,饮宴中以杓舀酒分饮。

带承盘的汝窑弦纹樽无疑最为接近铜器酒樽,用途上除了香器或花器,也不能排除用作酒器。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西汉 食奁漆器 (内置三漆盘、耳卮)

湖北荆州凤凰山168号墓出土

荆州市博物馆藏

奁一般材质轻便,大部分无足,形状扁矮为多,近似于盒子。诸位可搜寻下墓葬出土的器例,便可知奁与奁式炉的“亲缘”关系并不大。

另有一点要说明,这件漆器大概因两个耳朵,官方标注为“漆卮",本文则采用孙机先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的命名。

而之所以引用这件,笔者认为其纹饰布局之于龙泉窑奁式炉,或有借鉴作用。龙泉窑奁式炉,于樽,于奁,某些方面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本文保留奁式炉这一称法。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北宋-金 定窑弦纹樽

台北故宫藏

台北故宫收藏的定窑弦纹樽有多例,器式比例有较宽矮或瘦高者;弦纹分布以二 /三/ 一为多,亦有二 /三/ 二或三 / 一 / 一者。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南宋官窑弦纹樽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宋代龙泉窑弦纹奁式炉中的“双美现象”及其它

以上为杭州老虎洞南宋修内司官窑遗址出土器

由这些器例可知,蹄形足要“正宗”一些,且汝窑、定窑、南宋官窑这类炉均为平底,单以三蹄形足为支撑。

相比之下,龙泉窑奁式炉更有自己的特色,龙泉窑的造型,可能要更“时尚”一些(后续会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本篇就此打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