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輕人裡火熱的智能汽車,“老司機”為啥不想要?

年輕人裡火熱的智能汽車,“老司機”為啥不想要?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智行駕到

“前段時間我還特意去了廣州車展認真逛一逛,想着能夠找到一台50多萬适合我半年後退休,帶老伴去旅遊的新車,結果銷售員使勁跟我介紹這是哪個動漫的聯名款,孫子會喜歡的,我說手機軟體我都不熟悉,這麼大塊的汽車我不敢用。”59歲的蘇伯在接受智行駕道采訪的時候說道。

在電動智能化浪潮下,車企們的新車紛紛瞄準了年輕人的錢包,二次元IP跨界、個性機械外觀和車載大屏遊戲等年輕化元素成了廠商吸引年輕人的方式,生怕遺漏任何一個年輕人出沒的場景,擔心成了被遺忘的品牌。

殊不知,就在車企們以為即将赢得年輕市場一切未來的時候,有個“多金銀發爺爺”看了一眼新車後,卻頗感無奈,轉身離開,隻能默默打開了銀行VIP理财首頁。

像蘇伯如此等着退休換車或者新購車的中老年人群,在接下來10年将會不斷增加。在年輕人集聚的知乎,輸入“退休買車”的關鍵詞,就發現有着不少的人問“退休後自駕遊,應該買什麼車好?”,可見這已經是潛在的強大購買需求群體,可惜現在被車企忽略了。

年輕化成了造車市場的主流,甚至三胎新政都成了車企想要抓住的焦點,但對于現在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市場,車企們卻無動于衷,難道“銀發經濟”在汽車市場裡就發揮不出效應嗎?

“老司機”的增長,超過你的想象

根據第一财經的統計,我國“60後”出生總人口為2.39億,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高達2934萬人,1964年超過2700萬人,1965年也接近2700萬。這意味着明年2022年我國将會迎來第一波退休高峰期,1962年到1974年這一代人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出生潮,後續将會持續多年高峰期。

回到經濟上,“60後”可以算是中國目前個人财富積累相對充裕的一代。“我一個月的終身俸差不多有1萬多,這比我女兒現在的工資還高,我經常跟孩子說,不用管我,照顧好自己就行。” 蘭姨此前是廣州某學校的進階教師,并不擔心以後的生活來源不穩定。

大部分人的退休工作環境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企事業機關、國有企業等,退休生活待遇是有一定的保障,有一些高校中退休的老師依舊被返聘,偶爾上上班,打發時間。

今年64歲,退休4年的林老師跟智行駕道表示,“退休突然不用工作的生活,其實很不習慣,感到無聊,兒女生活不用操心,我就繼續回學校上課,每周課不多,周六日固定跟其他老朋友去周邊旅遊,有時候他們開車,有時候我載他們,生活比我孩子開心多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波城市發展受益的“土豪金60後”,他們随着中國城市化程序的加速,成為了拆遷戶,獲得了不菲的拆遷補償,根本也不用為工資收入而煩惱。一旦這代“多金銀發爺爺”的消費需求得到了釋放,那将會催生市場上各類的消費需求。

在2021年的汽車重慶論壇,嘉賓周麗君表示“中國車市發展與人口資訊相關,近十多年,中國汽車銷量快速突破1500萬輛,到接近2500萬輛大關,背後的核心推動力是80年代出生人口,80後成為中國消費的主力軍,反觀90後出生人口數量的大幅減少,這也導緻了近幾年的車市疲軟。”

或許你會問:就算人口衆多,但年齡超過60歲,還能繼續開車上路嗎?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政策也在向高齡人群傾斜。

2021年11月20日起,公安部就放寬了小型汽車駕駛證的申請年齡,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輕便機車駕駛證不再以70周歲年齡做限制,隻要通過特定的檢查測試,每年進行一次身體檢查,送出體檢證明,就可以正常上路,等于以往車企擔心高齡人群用車時間不長的問題,直接就被政策破防了。

這點變化從公安部公布的資料也能看出端倪,從2020開始,51歲至60歲以及超過60歲的駕駛人數量一直在持續增加。從這兩年的上牌資料看,2020年超過60歲的駕駛人數量達到1530萬人,占比3.2%。而這僅僅隻是這兩年的資料增長,按照每年退休人群的演變,加上老齡化社會整體到來,換車或者購車需求隻會累計越來越多。

“爺爺們未來對中國車市的貢獻将達10%,兩千萬的總量就是200萬輛,目前中型轎車也就是200萬輛的市場佔有率。”周麗君指出。

在房地産周期中,有一條城市房價發展的邏輯定律: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這個規律不僅僅适合房地産,還符合汽車圈未來發展,可惜很多車企至今都沒有意識到。

站在現在的時間點往後看,如果車企們目前還是以年輕化産品為重點,不考慮到”老司機們”的退休出行需求,那麼在未來的5-8年裡将失去重要的戰略人群。對于企業來說,最耗不起的就是時間成本,想想現在熱門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很多到現在也不到10年,但足以天翻地覆。

一套邏輯打天下,失靈了

既然已經是迎來了退休高峰期,在具體的汽車銷售市場上,又是怎麼樣呢?

從目前市場上的車型看,日系車是比較早為高齡人群做出改變的,如廣汽本田奧德賽銳 混動福祉版,能夠通過遙控自動升降座椅來解決行動不便上下車的困擾。日本也曾于2019年頒布規定,要求所有新車從2021年起标配自動刹車功能,目的就是應對老年駕駛者交通事故頻發的問題,2020年豐田汽車就對汽車安全裝置進行了更新,讓車子能夠啟動自動刹停功能。

“我孩子讓我去看看蔚小理,說是目前比較火的新能源車企,我算了下我大概在珠三角活動較多,買個電動也能接受,開了大半輩子的燃油車,也想試試電動車什麼感覺,結果一去到商場,面對大大的一個螢幕,我拿起了我的老花眼鏡,觸碰着螢幕各種功能實在有點難記。”66歲的林師傅說起大螢幕頻頻搖頭。

相比較而言,喜歡新鮮事物的64歲蔡伯對語音互動很喜歡,覺得通過語音就可以控制汽車,是此前人生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銷售帶我試車的時候,感覺很友善,但我比較苦惱的是,我這不标準的國語,連續幾次語音對話,都失敗了,實在無語。”

像林師傅和蔡伯這類的60後們,即使想要買車或者換車,面對目前火爆的各種智能電動車型,顯得無法适應,即使是做好了接受新鮮事物的心理準備,在面對不同操作邏輯的界面,各種對于老齡司機并不重要的軟體功能,反而增加了他們的駕駛心理負擔,畢竟活到這把歲數,安全是第一要義。

在廣州4S店銷售的楊麗說:“每天挺多家庭會來看我們的車,也有很多老人家結伴而來,問了很多車載系統操作的事情,總是繞不開問這些東西安全嗎?這個時候,我就會講講車上的雷射雷達,能夠更好的監測路況,他們才會覺得放心些,不過最後付定金的爺爺們很少,基本還是年輕人多。”

不過,另外一個車企的直營店銷售楊明就比較開心了,他這個月賣出了6台車,都是一位老年顧客介紹過來的,“當時那群爺爺最看重的是智能輔助駕駛,能夠監測到路上其他車況,給到一些警示,自動跟車這個功能他們最喜歡,主要是他們以前都是開手動擋,在廣州高峰期堵車,沒點技術和脾氣,都經受不住,現在有這功能改善駕駛的注意力,對老人家也比較友好。”

通過不同的消費者和門店的調查,我們可以清晰感覺到,電動車的智能化發展下,不同次元下的技術,給老年人帶來了不同的駕駛體驗,對于年輕人來說習以為常的标配,對于老年人群體來說,就不是同一套邏輯能打天下了。

回到具體車型上來說,多金爺爺們對于車企銷量的影響卻越來越明顯,根據車媒研究院的資料顯示,從2020年以來,皇冠、蘭德酷路澤、普拉多等進階别車型陸續停産,大幅度影響了高齡使用者對于豐田的購買率,意向購買比例由2020年8.59%降至2021年5.46%。

在市場上,頭部效應的影響反而越來越明顯,特别是在重視口碑傳播的老年群體中,逢人就誇的特質會讓車企們突然在單一人群中爆發,例如長安、吉利和哈弗這三家自主品牌吸引高齡使用者能力大幅度提升,2021年晉級了高齡車市意向購買的TOP10,中大型SUV探險者等也助力福特晉級TOP10。

在如今缺芯的環境下,對智能化車型的影響最大,任何的智能功能都要依靠晶片算力,現在能夠完成順利傳遞是不容易的事情,但高齡使用者購買與換車,大緻沿用了以往的燃油車習慣,需求并不智能複雜,在現有的供應鍊上做快速調整反應,不失為一個可靠的路徑之一。畢竟,老齡化的人群增長速度,比現在嬰兒的出生率可快多了。

高齡使用者需要什麼車?

通過實地采訪高齡人群和前面的讨論,已經明确感覺到用年輕智能化的邏輯去提供老齡使用者用車,是一條不可行的路徑。

那究竟應該如何思考高齡人群用車呢?不妨我們先來看看同樣高齡的人群需求變遷下,走在改變先鋒的移動網際網路化大改造——适老化。

在數位産品的使用中,特别是基于手機終端的移動網際網路下,在為各種年輕人提供便利的時候,智能工具卻給老年人群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礙。被健康碼阻礙出行的老人家、94歲奶奶被擡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别才能激活社保卡、冒雨交醫保卻被拒收現金,甚至有醫院取消了現場挂号……此類令人心頭一震的新聞每天依舊在中國的各個地方輪番上演,電商購物、人臉識别、線上挂号,這些年輕人的标配的網絡服務,卻成了橫在老人家面前的“數字鴻溝”。

“之前我孩子教過我如何使用打車軟體,但我很快就忘了,螢幕又小,要找到視窗輸入地點,折騰了一會,還是失敗了,最後還是我坐地鐵回家的。”林師傅聊起曾經打不到計程車,想要試試打車軟體最後失敗的經曆,依舊歎了口氣。

如此的事件越來越多,國家也開始政策出手,幫助高齡使用者适應移動網際網路。2020年12月工信部印發《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通知,要求三大通信營運商、網際網路行業等自2021年1月起,開展網際網路應用适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

年輕人裡火熱的智能汽車,“老司機”為啥不想要?

方案要求針對老年人推出更多具有大字型、大圖示、高對比度文字等功能特點的産品。同時網際網路網站和手機APP完成改造後的适老版、關懷版、無障礙版本,将不再設有廣告插件。

有了政策的引導,高齡使用者終于可以突破“數字鴻溝”,結果一不小心又掉入了“出行鴻溝”,從數位手機端到出行終端汽車上,依舊是智能化發展中,高齡使用者再一次被刻意忽略了,或許現在還不到政策出台的階段,然而面對快速的市場變化,有心車企對老齡人群的用心,是能夠收獲不錯口碑的。

說到底,車企們在整車的研發上有什麼發揮餘地呢?

回到高齡人群的特質上,老年使用者的腿腳不便,身體機能退化,這肯定會推動中國智能化的部分功能應用,現在最為火熱的智能輔助駕駛,例如自适應巡航、LCC、NGP等功能,是能夠一定程度上釋放高齡使用者的駕駛壓力,如果是終極目标實作了自動駕駛,那就直接推到“出行鴻溝”這道牆,同時對智能座艙的要求也更高了,得更加符合其身體特征。這兩點是值得車企們認真思考哪些功能是對該人群有價值的。

“我最喜歡的是智能車的語音互動功能,一開始我是不習慣使用觸屏才無奈用了語音,後來發現離不開這個功能了,實在很友善,控制空調、座椅、窗戶等等,再也不用那麼麻煩,也覺得很酷炫。”63歲的陳伯今年買了一輛國産新勢力的轎車,愛不釋手。

由于這些多金爺爺們足夠廣闊,分布在不同的經濟城市,需求是多元的,關注的車型分布廣泛,從硬派SUV、家用MPV、房車和老年代步車,如今銷量遙遙領先的五菱宏光MINI,甚至到其他A00級别的汽車,正是切中了四五線城市的老年群體,一下子購買力劇增,這也推動着高齡市場的進一步細分。

若是拉回一二線城市,高齡人群有着更加充足的經濟基礎,車企們推出高端化品牌是有一定的可行性。2021年第二季度,一豐、廣豐已先後加碼全新漢蘭達,2021年底南北豐田也先後推出國産新賽娜等車型吸引高齡使用者,為豐田再戰高齡車市創造了新機遇。但這并非意味着價格貴就行,這個群體又特别節儉,是以隻有在産品細節上打磨,才有可能受到歡迎,例如在如今的大屏車載系統上,盡可能地保留一些必要的實體按鍵,可快速操作。

“我老伴身體欠佳,但經常也會帶她出去,如果能夠在車裡面長期放置一個醫藥箱,我會很實用。”蘇伯提起車内空間需求時,說出了高齡人群才會有的需求。緊急醫療包、利用車聯網系統配備SOS呼叫按鈕,都顯得格外重要,然而在目前從車型中,并沒有找到這樣的關懷設計。

寫在最後

在商業世界中,受制于移動網際網路化抓住了年輕人,創造财富的慣性思維,目前大多數車企繼續陶醉年輕化戰略,普遍忽視高齡使用者,然而手機軟體端的适老化改造行動,早已在進行。

當老齡化群體成為未來的增長常量,那對各個行業的影響将會很明顯,車企的視而不見,丢失的将會是整個細分市場,如果當自己年老的時候,發現身困在“出行鴻溝”中,那生活也失去了出行樂趣。

(文中采訪的蘇伯、蘭姨、林老師、林師傅、蔡伯、楊麗、楊明、陳伯皆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