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元配置成主流 結構性存款産品失寵

作者:追趕小天才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走訪北京市多家銀行網點發現,在銀行年末規模沖刺階段,結構性存款産品未得到員工主動推薦,理财、保險、基金等産品則占據主流。

這既與結構性存款收益表現有關,也和銀行優化負債成本有關。央行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為5.6萬億元,創2017年1月以來最低水準。

銀行直言“成本效益低”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銀行在普通存款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而形成的金融産品,收益往往高于普通存款收益,且風險低于理财産品,一度頗受投資者青睐。

“目前結構性存款産品的成本效益并不高。安全性方面,它不如普通存款;收益率方面,它不如理财産品和基金産品,甚至不如活期存款。”興業銀行某支行理财經理李明(化名)表示。

據李明介紹,目前該行有一款期限30天的結構性存款産品,根據挂鈎資産表現,年化收益率可達1.1%或4.9%,但并不太推薦客戶購買。“一個月到期之後,客戶依然會面臨決策難題,且屆時收益率可能變低,不如現在直接購買期限較長的理财産品和保險産品。”

光大銀行某支行員工王磊(化名)也表示,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表現一般,更推薦客戶購買銀行理财産品。以該行一款6個月期限的結構性存款産品為例,收益率分為三檔,分别為年化1.5%、3.2%、3.3%,而同期限的理财産品業績比較基準在3.5%左右。

郵儲銀行一位理财經理張菊(化名)說,由于産品吸引力較低等因素,目前該行已不再發行結構性存款産品。如果客戶更追求收益性,可關注理财和基金産品;如果更追求靈活性,可購買現金管理類理财産品,年化收益率接近3%。

負債端優化進行時

結構性存款産品黯然失色,與其近期收益率表現一般和規模壓降有關,也和銀行主動調整負債結構息息相關。

融360大資料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有銀行結構性存款收益率明顯走低,其中農行、工行降幅最大,均已降至2%以下。今年11月,農行結構性存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94%,較1月下降164個基點。

整體來看,今年以來,各類銀行都在壓縮結構性存款規模,其中國有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壓縮幅度最大。今年10月國有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為7083億元,較去年3月高峰時期2.58萬億元下降了72.59%。今年4月以來,基本上每個月都下降1000億元左右。

中國人民央行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為5.6萬億元,環比下降4.14%,同比下降29.56%。“結構性存款作為高成本主動性一般負債,未來規模将進一步降低。”光大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

來源:中國證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