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12 月 15 日,Meta(原 Facebook)宣布針對資料抓取問題,擴張 2011 年以來的「賞金計劃」。

它鼓勵研究人員報告兩種情況,一種是尋找漏洞,提高惡意抓取行為的成本和難度;另一種是查找「木已成舟」的抓取資料集,Meta 将與相關公司合作删除資料集或尋求法律手段。

這裡的數字抓取,指的是使用自動化工具從使用者資料中大量收集個人資訊,例如電子郵件位址、電話号碼、個人資料照片。盡管這些資訊多數并不保密,但爬蟲可将其更廣泛地公開,集中釋出在可搜尋的資料庫,快速觸達數百萬使用者。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圖檔來自:Meta

Meta 的條款不允許任何人自動通路和收集資料。Meta 安全工程經理 Dan Gurfinkle 指出:「我們正在尋找漏洞,這些漏洞使攻擊者能夠繞過抓取限制,以比我們最初預期的更大規模通路資料。」

今年 4 月,超過 5 億 Facebook 使用者的個人資訊被釋出在一個黑客論壇,更恐怖的是,實際的資料抓取發生在幾年前,盡管 Meta 已經在 2019 年 8 月補上了相關漏洞,可是當資料開始在網上傳播,它就無能為力了,隻能提醒使用者小心垃圾郵件和詐騙資訊。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圖檔來自:engadget

今年 10 月,超過 260 萬 Instagram 和 TikTok 使用者資料遭洩露。安全人員追溯後發現,洩露資料的是資料分析型公司 IGBlade,他們的伺服器及資料未加保護,導緻爬取得來的資料洩露。雖然這次 Instagram 的資料洩露并非由 Meta 直接導緻,但也說明了控制爬取行為的必要性。

此外,個人資訊的洩露,威脅的不僅是 Facebook 一個賬戶,Facebook ID 和許多帳戶相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賬号也不難找到。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圖檔來自:Unsplash

每個漏洞或資料集可獲得至少 500 美元的獎勵。如果發現的是資料集,Meta 會将獎金捐贈給研究人員選擇的慈善機構,以免研究人員「賊喊捉賊」,先抓取資料再領取賞金;如果發現的是漏洞,Meta 将發放金錢獎勵。

對于資料庫來說,研究人員将因發現「未受保護或公開的公共資料庫,其中包含至少 10 萬條獨特的 Facebook 使用者記錄」被獎勵,使用者記錄指個人身份資訊或敏感資料,例如電子郵件、電話号碼、實際位址、宗教或政治聯系。

今年以來,Meta 已向來自超過 46 個國家/地區的研究人員提供了超過 230 萬美元的資助,總共收到了大約 25000 份報告,對 800 多份報告進行了獎勵。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紮克伯格在國會作證.

Meta 自稱這是第一個專門針對資料抓取的賞金計劃,但它在隐私安全方面堪稱劣迹斑斑,除了用 50 億美元罰款達成和解的劍橋分析醜聞,還有大大小小的資料洩露前科。

2018 年 10 月,Facebook 遭黑客攻擊,暴露了 2900 萬使用者的私人資訊,其中的 1400 萬使用者資訊非常詳細,在正常資料外還包括關系狀态、宗教信仰、教育情況、工作情況、關注的人、最近搜尋和登入裝置等等。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監守自盜」的 Facebook,自身也愛拿資料做文章,它收集和利用大量使用者資料,銷售有針對性的數字廣告。非盈利新聞機構 ProPublica 稱其為「監視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事實上,當涉及個性化廣告時,使用者才是社交平台上真正的産品。

2019 年 3 月,紮克伯格公布了一項新的「以隐私為中心的願景」,他将旗下消息應用程式 WhatsApp 的「端到端加密」模式作為榜樣,「端到端加密」指隻有發送方和接收方能讀取消息,其他人甚至 WhatsApp 官方都無法檢視。

目前,Meta 旗下所有産品,有且僅有 WhatsApp 自稱實作了端到端加密。就算是 WhatsApp,也依然需要人工或 AI 審查被使用者舉報的消息是否違規,他們還審查未加密的材料,包括有關發件人及其帳戶的資料。

為了讓資料更難抓,Meta 計劃招募“賞金獵人”

圖檔來自:ProPublica

WhatsApp 在 2020 年向相關部門報告了 40 萬個可能的兒童剝削圖像。WhatsApp 負責人 Will Cathcart 在接受一個澳洲智庫采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絕對可以通過端到端加密為人們提供安全保障,并與執法部門合作解決犯罪問題。」

總而言之,不論出于商業用途還是安全需要,幾乎沒有平台像我們期望的那樣私密,或許盡可能減少個人資訊曝光才是根本。

點選「在看」

是對我們最大的激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