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化與博物館深度融合:人人都能擁有博物館 文物想咋盤就咋盤

【大河報·大河财立方】(記者 楊霄)展品、實物、說明牌,可以說是博物館的“老三件”,實地參觀展覽一度是了解展品的唯一管道。但随着博物館領域人工智能、雲計算和5G通信技術的興起,為博物館知識生産、文化傳播的更新與變革提供了無限可能,為其提升社會價值與社會影響力注入了新的動力。河南博物院就通過短視訊、虛拟展覽等數字化方式,探索新表達、玩轉新技術、推出新文創,嘗試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12月15日,第二屆“文化+科技”國際論壇在深圳開幕,本次論壇主題為“沖擊與啟示——數字文化服務的新跨越”,來自國内外多家知名文博機構、高校及科技企業的5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深圳,共議數字時代博物館的未來之路。

論壇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在數字時代和疫情之下,應當以更為長遠的眼光重新審視博物館的定位與使命,深入挖掘闡釋文化遺産的多元價值,賦予文化遺産新的活力。

以“故宮-騰訊聯合創新實驗室”為支撐,故宮博物院專家通過“數字化+雲化+AI化”,探索數字化采集,用科技手段完整記錄文物的實物風采,通過二維、三維的影像采集和精修,助力故宮10萬件藏品數字化。同時,運用騰訊雲和AI能力,打造文物影像檔案的雲端解決方案,讓數字文物更安全和長久地儲存。在文物修複和學術研究方面,騰訊雲通過智能音視訊處理方案,協助專家修複古文獻資料;基于騰訊雲知識圖譜技術建設文物大資料知識圖譜,也将為學術研究提供數字工具。

通過數字化讓文物活起來,河南博物院近年來也有衆多探索。河南博物院副院長翟紅志在“蓄力·傳統文化的數字化轉化”分論壇上分享,河南博物院建立于1927年,是我國成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7萬餘件套,但常年展出的隻有六七千件套,大量文物藏在深閨之中。通過文物短視訊、虛拟展覽等方式,嘗試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今年推出的河南博物院紅色記憶系列,通過一條隻有兩三分鐘的原創視訊,講述農民起義用過的大刀、油布票、烈士家書等文物蘊含的曆史内涵、文化精神、當代價值,讓人足不出戶便能漫遊曆史文化長河。同時,河南博物院通過高清相機将文物做成三維數字展品,不僅在短視訊中使用,也可以讓觀衆和展品充分互動,真正做到讓觀衆想怎麼盤就怎麼盤,甚至比在展館觀看實物更為過瘾。

數字化與博物館深度融合:人人都能擁有博物館 文物想咋盤就咋盤

“大膽地猜測一下,當虛拟展覽制作非常成熟之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的虛拟博物館:在裡面放上屬于自己的展品。”翟紅志說。

從全球來看,博物院與數字化應用緊密融合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在演講中提到,協會對全球博物館應對疫情挑戰做過三輪調研,博物館從事數字化活動人力資源配置一直在增加,2020年春天,博物館數字化人才比例為26.1%,到了2021年春天增長到21.9%,如果算上非全日制的數字化的員工,那麼2020年春天為55.7%,2021年春天增長到了61.0%。

不過,他提到,數字化盡管給觀衆帶來豐富的觀看、互動體驗,但它為博物館經營帶來的經濟收益并不是很明顯。近60%的博物館還沒有把數字化應用作為新的創收手段,但同時近40%的博物館開始進行數字化應用變現嘗試,他們中選擇線上銷售的占14.1%,研發新文創産品的占11.3%,開辦網店的占14.1%,推出數字化會員的占5.6%。

同時,安來順也提到,在疫情防控成為新常态的背景,預計數字化的技術将繼續大踏步地進入博物館領域,博物館與數字技術界專家也需要思考,數字化技術與博物館更加深度地融合後,兩者如何形成良性可持續發展。

責編:劉安琪 | 稽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