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数字化与博物馆深度融合:人人都能拥有博物馆 文物想咋盘就咋盘

【大河报·大河财立方】(记者 杨霄)展品、实物、说明牌,可以说是博物馆的“老三件”,实地参观展览一度是了解展品的唯一渠道。但随着博物馆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通信技术的兴起,为博物馆知识生产、文化传播的升级与变革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其提升社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注入了新的动力。河南博物院就通过短视频、虚拟展览等数字化方式,探索新表达、玩转新技术、推出新文创,尝试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12月15日,第二届“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冲击与启示——数字文化服务的新跨越”,来自国内外多家知名文博机构、高校及科技企业的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共议数字时代博物馆的未来之路。

论坛开幕式上,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在数字时代和疫情之下,应当以更为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赋予文化遗产新的活力。

以“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为支撑,故宫博物院专家通过“数字化+云化+AI化”,探索数字化采集,用科技手段完整记录文物的实物风采,通过二维、三维的影像采集和精修,助力故宫10万件藏品数字化。同时,运用腾讯云和AI能力,打造文物影像档案的云端解决方案,让数字文物更安全和长久地保存。在文物修复和学术研究方面,腾讯云通过智能音视频处理方案,协助专家修复古文献资料;基于腾讯云知识图谱技术建设文物大数据知识图谱,也将为学术研究提供数字工具。

通过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河南博物院近年来也有众多探索。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在“蓄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化”分论坛上分享,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套,但常年展出的只有六七千件套,大量文物藏在深闺之中。通过文物短视频、虚拟展览等方式,尝试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今年推出的河南博物院红色记忆系列,通过一条只有两三分钟的原创视频,讲述农民起义用过的大刀、油布票、烈士家书等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让人足不出户便能漫游历史文化长河。同时,河南博物院通过高清相机将文物做成三维数字展品,不仅在短视频中使用,也可以让观众和展品充分互动,真正做到让观众想怎么盘就怎么盘,甚至比在展馆观看实物更为过瘾。

数字化与博物馆深度融合:人人都能拥有博物馆 文物想咋盘就咋盘

“大胆地猜测一下,当虚拟展览制作非常成熟之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自己的虚拟博物馆:在里面放上属于自己的展品。”翟红志说。

从全球来看,博物院与数字化应用紧密融合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在演讲中提到,协会对全球博物馆应对疫情挑战做过三轮调研,博物馆从事数字化活动人力资源配置一直在增加,2020年春天,博物馆数字化人才比例为26.1%,到了2021年春天增长到21.9%,如果算上非全日制的数字化的员工,那么2020年春天为55.7%,2021年春天增长到了61.0%。

不过,他提到,数字化尽管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观看、互动体验,但它为博物馆经营带来的经济收益并不是很明显。近60%的博物馆还没有把数字化应用作为新的创收手段,但同时近40%的博物馆开始进行数字化应用变现尝试,他们中选择在线销售的占14.1%,研发新文创产品的占11.3%,开办网店的占14.1%,推出数字化会员的占5.6%。

同时,安来顺也提到,在疫情防控成为新常态的背景,预计数字化的技术将继续大踏步地进入博物馆领域,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界专家也需要思考,数字化技术与博物馆更加深度地融合后,两者如何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

责编:刘安琪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