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開唱杜詩中的成都,太能整活兒了!

明日,2021年第五屆成都國際詩歌周将在成都舉行。

“自古詩人例到蜀”,成都從古至今都是無數文人墨客的靈感之源,詩意栖居之地,為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座座豐碑。

而杜甫,無疑是最高的那座豐碑。

人工智能開唱杜詩中的成都,太能整活兒了!

紀錄片杜甫裡面,“甘道夫”的扮演者用英語吟誦着杜甫的詩篇。這是外國人打開杜甫、打開成都的方式。

在5G時代,成都的AI藝術得到很大發展。如果用人工智能來唱出杜詩中的成都,會是什麼樣子呢?

詩聖杜甫在公元759年的冬天,為躲避安史之亂來到四川,由親友資助在成都西郊建了座茅屋“成都草堂”。

在曆盡颠沛流離之後,杜甫終于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暫時在成都定居下來。他陸續在此居住了3年零9個月,留存的詩作有240首,成為一代詩聖。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客人崔明府來訪,詩人心情高興,于是創作了《客至》。這首《客至》不知道有沒有帶你走進詩人誠樸恬淡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呢?

公元762年,爆發“安史之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亂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當時,他的心情很好,面對這一派生機勃勃,情不自禁,寫下即景小詩《絕句》。這首AI《絕句》可是記者親自操作完成的。

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後,一切都那麼閑适平和。春暖花開時,杜甫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組詩。在人工智能的歌聲中,我們仿佛也嗅到了濃郁的花香,聽到鳥鳴,看到蝶舞,感受詩人由衷的快樂。

人工智能技術很前沿,但離我們并不遙遠。這次記者選擇的AI人工智能“小嗨”,會根據使用者選擇的風格進行歌曲創作。它基于百萬曲庫中提取的關鍵音樂資訊,根據計算機的不同算法,運用不同子產品,通過自主學習,最終合成出不同的音樂。而大家聽到的人工智能的歌聲則是采集了大量真人的歌聲單音後,通過計算機對聲母、韻母等元素進行提取,最後形成資料模型,唱出我們想要的歌聲。

據 |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編輯 | 周平

審校 | 畢永強 周平 毛瑞

監制 | 張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