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在12月2日舉行的北京永樂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中,一件王原祁的《秋林遠黛》立軸經過藏家的激烈角逐,最終以4800萬元落槌,加傭金最後以5520萬元成交,清初“四王”再度成為古代書畫收藏的熱門話題。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王原祁 秋林遠黛 立軸

RMB 55,200,000

北京永樂 2021-12-02

“四王”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作品價格節節攀升?又為什麼在20世紀引起激烈争論?

“四王”如何幾經沉浮而最終逆襲,其後續市場是否會延續輝煌?

對這些問題的解答也許能幫助書畫愛好者們深入了解“四王”,為學習與投資提供更精準的導向。

掃碼進入Artbase

“四王”指的是王時敏、王鑒、王翚和王原祁四位山水畫家。四人繪畫各有千秋,但總體風格上都承襲了董其昌一脈,力圖集古人筆墨布局之大成。“四王”山水畫法度嚴謹,底蘊深厚,呈現出幹筆渴墨、層層積染的藝術面貌,審美趣味趨于精緻化,且因深受皇家青睐而被奉為正宗,影響清代畫壇二百餘年。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四王”男團: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

然而“四王”并不是一直風光無二的。近現代西畫的傳入掀起了中國畫壇美術革命的浪潮,“四王”作為封建藝術的代表,受到如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等革新派藝術家的激烈批判。陳獨秀在《美術革命》一文中也明确提出要“革王畫的命”,“四王”一時間成為衆矢之的。其前後經曆的巨大反差具有強烈的情境性和非客觀性。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陳獨秀《美術革命——答呂澂》一文刊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

掃碼查閱更多資訊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藝界進入到大反思階段,學術風氣開放自由,對“四王”的研究也進入到新階段。在1992年上海書畫出版社舉辦的“四王”繪畫藝術國際研讨會上,三十多位知名學者彙報了“四王”研究的新進展,糾正了以往具有“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的觀點,将“四王”放在中國繪畫發展史的整體脈絡中進行客觀的定位,并從整體評價推進到個案研究,也重新認識了“四王”各自的筆墨程式,以及其中的審美境界、精神空間與藝術貢獻。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王時敏 1647年作 仿各家山水冊 冊頁 (十開)

RMB 120,750,000

中貿聖佳 2011-11-06

王時敏(1592—1680)是清初“四王”中領袖式的人物,早年與董其昌、陳繼儒等書畫大家往來密切,為“畫中九友”之一。王時敏遍摹宋元名迹,一生醉心于黃公望,尤其注重筆墨風格,唯丘壑少變化。其早年作品仿黃公望而頗有董其昌筆意,中年開始形成個人面貌,晚年畫風日益成熟,形成了蒼潤古澹、松靈秀雅的風貌。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王鑒 1668年作 仿古山水冊 冊頁 (十開)

RMB 45,920,000

北京匡時 2010-06-05

王鑒(1598—1677)為明代著名書畫藏家王世貞的曾孫,家藏古今名迹甚富,為其臨摹曆代名畫真迹提供了便利。王鑒早年得董其昌親自傳授,之後畫業便沿着董其昌所注重的摹古方向深造發展。王鑒作品融彙董源、巨然、王蒙等諸多大家之筆墨結構,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山水畫語言。但王鑒并不拘泥于成法,注重對丘壑形象的創造,又在畫法面貌上兼及水墨、淺绛和青綠,形成了墨韻潤澤、氣格清蒼的個人風格。

從聲名狼藉到身價過億,“四王”書畫如何實作驚天逆襲

王翚 1710年作 唐人詩意圖 手卷

RMB 126,500,000

中國嘉德 2011-11-13

王翚(1632—1717)出身于以仿古為生的職業畫師,後得王鑒、王時敏二人指點提攜;又被引薦入宮,頗得康熙帝賞識,贈“山水清晖”四字以示褒獎。為皇家創作的經曆使王翚得以遍觀内府所藏曆代名迹,而職業畫師的素養又使其善于兼采諸家所長,熔鑄南北二宗,正如其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在集古人技法之大成的同時,王翚又注重觀察自然,能将筆墨的精能與丘壑的生動融為一體,達到奪抉造化之神髓、重開古人之生面的效果。

王原祁 1701年作 仿黃子久淺绛山水 手卷

RMB 41,252,225

佳士得香港 2017-11-27

王原祁(1642—1715)是王時敏之孫,其山水直接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強烈,筆墨氣味亦更醇厚。王時敏為進士出身,因畫名而供奉康熙朝内廷,負責鑒定古今名畫。其繪畫遍采諸家所長,取得了“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效果,在筆墨與形式的探求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其成熟期的作品大多融合黃公望、董其昌為一體,并參以倪瓒或董源之法,喜用幹筆焦墨,層層皴擦,筆墨更趨蒼勁變幻,具有獨特的生拙淳樸趣味。

從清代的“畫有正脈”、國朝正宗,到20世紀的“聲名狼藉”、“風骨柔糜”,再到今天其作品在海内外藝術市場上大放異彩,成交價屢創新高,“四王”的沉浮實質是中國與西方的交鋒、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新舊社會制度交替引起的文化震蕩。郎紹君在《“四王”在二十世紀》一文中也提到:“對‘四王’的批判往往連及對中國繪畫史(尤其明清以來的畫史)的重估,連及文人畫和董其昌。”是以“四王”的沉浮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所經曆的跌宕與涅槃。

“四王”繪畫中的“傳統”到底表現在何處?

除了摹古他們還畫什麼?

哪一類作品的市場前景最好?

Artbase藝術專題“清初四王”分為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四個欄目,為會員精選了“四王”書畫作品1500件以及相關文章173篇,友善會員對“四王”藝術面貌及其市場表現進行全面且系統地了解。相信随着大衆對“四王”作品價值的重新認知,其後續市場依舊會勢頭強勁。

想查閱更多高清圖檔及成交資訊,歡迎訂閱Artbase藝術專題“清初四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