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

排除非氧化物玻璃,中國戰漢時期古玻璃的成份分類為氧化物玻璃中的鋁鋇玻璃和納鈣玻璃。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其呈色原理是在制造普通玻璃的過程中加入一些金屬氧化物,如加入CuO則呈藍綠色;加入CdO則呈淺黃色;加入MnO2則呈紫色等等。但在二千多年前,在沒有任何化學實驗室條件的情況下,工匠們是如何确定礦物的種類、純度、需要在原料中加入多少的量、在什麼樣的溫度條件下才能恰如其份地呈現出美麗的顔色的?

玻璃原材料的主要成份為二氧化矽和其它氧化物。它的概念是“非晶無機非金屬材料”,這一概念涵蓋了幾乎所有的無機礦物,石英砂、硼砂、重晶石、碳酸鋇、石灰石、長石、純堿、硼酸等等等等,尤其是地球上幾乎遍地蘊存的石英砂,為其原材料中的大宗。

鑒于上述,研究古玻璃尤其是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的業圈把這一特殊産品稱為“水晶玻璃”,作為古代藝術品,這一稱呼十分形象貼切。這一稱呼并不是對其化學或實體性質的界定,而是賦予了人文精神中的感性認知。

正文:觥。酒器。

羊觥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獸觥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象觥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船形獸觥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戰漢時期中國古玻璃豔影<十>

每日精品欣賞:

“一是齋主”:

詩人、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鑒定師、評估師

中國文化藝術人才庫藝術品一級鑒定師

孫瀛洲古陶瓷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文物網進階鑒定評估師

歡迎關注“一是齋”微信公衆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