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9月17日,2021亞洲教育論壇年會在成都開幕,大儒心理創始人、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受邀發表主題演講——價值觀時代來臨:青少年抑郁的文化療愈,以下内容為演講實錄。

徐凱文在論壇現場發言
謝謝主持人王旭明先生的介紹。我是一個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個精神科醫生。青少年出現空心病的情況以後會出現很多嚴重的心理和行為表現的問題,甚至于有極端的情況,我就這個話題進行我的演講。
1、調查資料
中科院心理所今年釋出了一個全國國民健康的資料,調查了青少年抑郁的發生率,青少年抑郁發病率高達26.4%,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都在做這方面的調查和研究。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對中學生,尤其是中學生進行心理訪談,去進行心理評估的時候,不僅進行測試,而且一對一訪談,我們會發現現在青少年抑郁症發病率到了很高的比例。
去年疫情之後,大家在家裡放假,複學以後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尤其是一二線城市,自殺率是往年的3-4倍,可能一個省可能要達到3位數,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情況。
最近北京安定醫院的鄭毅教授做了一個全國性的流行病學調查,這個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是高達17.5%的兒童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礙。
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資料,國家在國力日益強大,物質日益豐富的情況下發生的。
孩子們出現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廣泛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
我現在說的是抑郁,自殺自殘的問題非常普遍,一個班級可能有10%的孩子有自我傷害的行為,甚至于休學,甚至于結束自己生命的情況,而厭學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我現在每天接到各種各樣的家長,或者說朋友的聯系和要求,希望我來幫助他們的孩子。
2、空心病
空心病是什麼樣的情況?
它表面看起來很像是抑郁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很像抑郁症,會被精神科醫生診斷為抑郁症。
但是這一類的難治,傳統康複效果沒有或者很少,這樣的青少年會感到非常孤獨,我們現在獨生子女這一代,二三胎政策可能會改變,但是目前獨生子女有相當高的比例。
孤獨是不僅僅孤單,而是跟這個世界沒有聯系,不知道自己是誰,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自我的缺失,不知道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甚至于是以有放棄人生的這種傾向。
我經常被十幾歲的孩子問這樣的問題,說徐博士你可以告訴我一個答案嗎?用孩子的話來講,就是你給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在我看來到處都是活下去的理由,這個世界那麼美好,但是那些物質豐富的孩子們,内心卻空虛到不知道活着的理由和意義是什麼?
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怎麼找到自己,從家長的表揚,老師的肯定那兒找到自己,從别人對自己的認同那兒找到自己,是以他們要做‘‘好學生’’,迎合大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内心發展的需要,也許人際關系很好,但是自己感覺活得很假。
我曾經在國内一流大學工作了12年,我接觸了最優秀的學生,在這些優秀學生當中你會發現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對評價的恐懼,他們不喜歡或不希望被評價。
我問他們說為什麼,你們那麼優秀,一直是第一名,他說你知道有什麼比第一名更難的嗎?就是一直拿第一,誰能保證一直拿第一,我人設是第一,如果下次考試不能拿第一,就不是我自己,好像人生所有價值和意義都建立在學習成績的基礎上。
我們現在對孩子評價體系如此單一,學習成績成為唯一的标準。
是以我非常贊同前面幾位老師提到的,德智體美勞大概現在隻剩下成績,其他的都不要。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孩子會強烈地自我否定,你知道我做這個工作24年,我一開始接觸這些孩子的時候覺得你那麼優秀,你家庭背景那麼好,然後你自己學業成績那麼優秀,各方面那麼出色,為什麼就會讨厭自己。
人本質上還是比較自戀,我們都會喜歡自己,為什麼會讨厭自己?
他們知道自己在做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他們知道為提高學習成績而拼命努力學習,隻為了多考幾分,這件事沒有意義,他們不知道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但是完全被成績的指揮棒指引到一條死胡同,是以這個死胡同甚至于導緻他們自殺自殘。
3、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現象?
這麼高的抑郁症率,這麼高的自殺自殘的現象出現,不是偶然,有其必然性。怎麼了解這些問題?
吃藥效果不好,電休克效果不好,傳統的生理治療效果也不好。
我們要和孩子面臨一個問題,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人活在世上為了什麼事情而活,什麼樣的事情可以激動我們的人心,可以讓人覺得人生是美好有意義和值得過的一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談一點我的思考和觀察。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現在孩子很早熟。
我有一個朋友是大學博導,他初三的孩子會說他頭腦太簡單。為什麼?
我們孩子面對的是開放的網際網路時代,他們可能國小時候讀薩特,中學開始讀海德格爾,是以他們接觸各種各樣多元的價值觀和知識,他們的世界,他們的智商早熟是超過我們這一代人的
我們這一代人,我是70後,現在父母都是60、70、80,我們這代人紅旗下生紅旗下長,我們價值觀很簡單,我們很幸福,因為價值觀很單一很堅強,就是五講四美三熱愛,學習雷鋒好榜樣。是以實際上我們是幸運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的選擇題做,我們就選最好的那個就行。
父母認為什麼是幸福,吃飽穿暖就是幸福,這就是改革開放初這一代人的幸福觀。而現在的孩子會因為父母不能平等尊重跟他交流,而要放棄生命。
我們用幾十年前的經驗衡量現在的狀況,就會出現嚴重的沖突。孩子生活在網際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充斥着很多垃圾資訊、糟糕資訊,但是他們被這些資訊所淹沒,是以感受不到這些美好的東西。
我打個比方,如果你老是吃外賣快餐,你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好吃的東西就是得在正襟危坐在餐館裡才能品的。
整個社會現在都很焦慮,都很浮躁,這種焦慮和浮躁,使孩子們成為最終的承載者,他們也是最脆弱的環節。
價值觀多元化難以選擇的背景下,教育訓練他們的體系就隻有一個——學習成績,是以一旦學習成績出一點問題,或者他沒有辦法成為唯一的那個第一名的時候,就會變得異常地脆弱。
我們千萬不要把一個社會和教育的問題變成一個醫療的問題,我們讓孩子們去大量吃抗精神病和抗抑郁的藥物,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就好像如果現在有人得了呼吸系統疾病,可能是他自己身體的問題,如果100人當中有50人有呼吸系統疾病,我們可能要考慮霧霾要治理,如果不治理這個霧霾的環境,大概不可能帶來身體的健康。
4、怎麼解決?
最後我想跟大家讨論的是,空心病的起源有西方的因素,簡單講就是這種虛無主義,這種消費主義,極端的個人主義,這樣的因素在西方心理當中早就存在,為什麼那麼多吸毒,越來越那麼多朋克、搖滾運動,都是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意義。為什麼西方出現這樣的問題?
因為一切可以物化,一切可以消費,一切都用金錢來衡量,這個西方病也感染了我們現在這些孩子,這就是馬克思說過的資本和物質對人的異化作用。
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功利化、商品化,我們也在把我們的孩子變成精緻的益己主義者和空心病的患者,我們傳遞的這些價值觀,各種各樣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都以功利為指向
為什麼孩子們不接受?
我最後談怎麼解決。我是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博士,我有幸得到來訪者的信任,走進他們的内心世界,我也研究各種各樣的人,我見過最瘋的人,也見過是最惡的人。
人是有精神世界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什麼?
中國文化跟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中國文化認為人生而有良知,什麼是良知?
做賊就會心虛,幫助别人的話,就自我肯定,别人也肯定你,這是共同的價值觀。
但是如果學生、孩子包括自己一直做違背價值觀的事情,做違背良心的事情,就會自我否定自己,不喜歡自己,孩子們尤其如此。
解決這個問題,恐怕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教育中找到答案。
我非常贊成教育部和中央減負的決定,減負減掉了客觀上的負擔,但是如果内心不能調整,内心不能回歸到自我肯定的良知的道路,我不能讓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幫助國家民族乃至世界人類進步和發展的人,我的聰明才智能在這方面凸顯出來的話,那我隻是在為考一個好的分數,拿好的成績,最後上好的大學,最後找一份工資高的工作,這些人生對現在物質豐富的孩子們來說沒有意義,因為他們需要心靈更新,需要更美好的人生,更有意義的人生。
最後根本的問題,從教育中來,到教育中去,要通過教育回歸立德樹人,回歸教育的本質是教人成為一個美好的人。而不是為了一個好的成績,為自己的父母有光彩,為将來多掙一點錢,為這個學校好像有什麼政績,我們要離開功利主義的教育觀
這是我要報告的内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