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觀點是儒家提倡嗎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儒家的觀點嗎,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君臣關系呢?

“忠”與“孝”是儒家的兩個重要概念,包含于我們常說的“八端”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中。對于這兩個概念,我們自以為熟知,幾乎不假思索地認為“忠”便是忠誠,即無條件的忠誠于君主;“孝”便是孝順,即無條件的服從父母。

但熟知非真知。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們蔽于流而不知源。後世小說家常說:“君叫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這兩句話在市井中傳播甚廣,以至于有人認為這便是儒家的主張。其實并非如此,儒家恰恰是反對愚忠、愚孝的。我們無論是溯源于先秦還是後世儒學,都可證明這一點。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觀點是儒家提倡嗎

先秦時期,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在政治上提出“德治”的主張。他認為臣子對于君主并不是一種人身依附的關系,而是一種對等的關系。他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隻有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忠于君主才是必要的,因為這符合孔子“君君、臣臣”的原則。孔子一生周遊列國,以求見用于當道便是為了尋求明君來實作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不是一味的愚忠于自己本國的君主。近年來出土的郭店楚簡有一篇叫作《魯穆公問子思》,魯穆公問道:“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答曰:“恒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這便是說明一個臣子的本分不在于阿谀奉承,而是能夠犯顔直谏,指出君主的錯誤和過失,隻有如此,方是真正的忠臣。

到了孟子那裡,則提出了“仁政”說,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一個隻有以群眾利益為重的君主才具有統治的合法性,否則就應該推翻他,正如“湯放桀,武王伐纣”一樣,這是吊民伐罪之舉,具有天道之合理性。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後來的荀子也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認為“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即認為儒家的王道理想高于現實的政治,應該以王道理想為依據,而不是一味的逢迎君主。

以上便是儒家關于“忠”的主張,我們在儒家經典中也可以看出先秦時期還未出現絕對的尊君觀念。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觀點是儒家提倡嗎

所謂的“忠”除了強調合乎道義的忠君外,最重要的還是強調對于朋友的“忠”。如《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此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悌不僅優先于忠信,而且在《論語》中出現的次數更是多于“忠信”,可見在孔子那裡,“孝悌”的價值是高于“忠信”的。

儒學發展到漢代,在漢武帝時出現“獨尊儒術,表彰六經”的狀況,儒學獲得了官方認可的正統地位。此時雖然已經由周代的封建制變為郡縣制,但宗法制的傳統還存在,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家國同構”。基于此,統治者意識到,用于處理家庭、宗族内部倫理關系的“孝”是可以被擴充到社會上的,這便是《禮記》所講的“資于事父而事君則敬同”。是以,《孝經》在漢代極為重視,不僅将“舉孝廉”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皇帝的谥号中還含有“孝”字,如漢孝文帝、漢孝武帝等,這便說明了統治者對于“孝”的重視。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觀點是儒家提倡嗎

《孝經·開宗明義》便說:“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将“孝”倫理政治化,将其視為國家實行政教的根本。又說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裡便将孝親與忠君聯系起來。

在《孝經·事君章》也說道:“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這裡的“将順其美,匡救其惡”便是強調對國君正确有益的政令要積極的奉行,以使其德政能夠順利實行;但同時也強調對于國君的過錯和失誤要及時加以糾正和補救,以使其惡政暴行能夠受到制止。

在《孝經》中最為精彩的便是《谏诤章》,曾子問道:“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孔子則明确對之加以否定。孔子認為:“父有诤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當不義則诤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觀點是儒家提倡嗎

什麼是谏诤?劉向在《說苑·臣術》中說:“有能谏言于君,用則留之,不用則去之,謂之谏;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诤。”由此我們可見一個真正的忠臣孝子不是一味的“順”,有時該“逆”的時候還得“逆”。不要一味的無條件的愚忠愚孝,因為父母、君主總有糊塗的時候,如果不加以及時的阻止他們,就會讓他們犯下更大的過錯。如果是這樣,便會毀壞他們的名節。可是後來的腐儒、小說家呢,嚴重的曲解了儒家的本意,提出“君叫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極端言論。這也不得不讓我們唏噓“經是好經,可惜讓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但是,翻開曆史,我們發現曆史上雖然有很多愚忠愚孝的行為,但也不乏敢于犯谏直谏者。如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他們敢于逆龍鱗,勇于指出皇帝的過失,不僅展現了一個臣子的赤膽忠心,也讓人們明白了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忠”。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觀點是儒家提倡嗎

通過以上說明,我們更加明白無誤的了解到儒家不僅反對愚忠愚孝,還提倡诤子和诤臣。

所謂的忠一方面是指君王的行為符合道義時,要積極的奉行;另一方面則是指君王的行為不合道義時,應該及時谏诤,以使其免于錯誤和過失。所謂的孝也是一方面指父母的行為合道義時,應該積極的順承他們,反之則要做诤子,以及時匡正他們的過失,維護他們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