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錢sir
隋唐的曆史紛紛擾擾,但是他們的外交政策卻是一緻的,那就是要征服東北的高勾麗這個國家。
高勾麗到底做了什麼缺德的事?為什麼隋唐的四代帝王不惜耗費國力财力一定要發兵滅掉這個小國?
高勾麗是公元1世紀至公元11世紀在中國東北和北韓半島存在的一個地方政權,雖然是個彈丸小國,但是在當時也算一個小霸權。

高勾麗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以他為核心體系的,不向中原朝拜納貢稱臣的獨立政權。
不光如此這個小國還強迫黑水靺鞨和百濟新羅對他俯首稱臣,這樣就挑戰了與中原大國為核心的朝貢體系,這讓中原的王朝難以忍受,是以幾代帝王都鐵了心了,幾次發兵要滅掉這個小霸權。
隋文帝時期隋朝就把滅掉高勾麗作為國策來執行,隋文帝楊堅向高勾麗的國王下诏說:“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将軍,何待多力!”
意思是說,你們這個彈丸小國雖然有遼水作為天險,但是我隻要派一個将軍就能滅掉你們。
楊堅顯然是有實力的,是一代明君。他對于高勾麗是直接指令他們稱臣。
高勾麗根本聽不進去,繼續侵襲中國的遼西,
是以隋文帝就指令漢王楊諒,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帶領30萬大軍去滅掉這個彈丸小國,隋朝面對這個小國是非常認真的,分了水陸兩,水陸兩路去進攻這個小國,但是運氣實在是太差,陸軍部隊在途中遭遇了瘟疫,非戰鬥減員非常的嚴重。
而水軍部隊則遭遇的風浪,還沒有到達?高勾麗就死掉了十之八九。
隋文帝的計劃也就這樣流産了。隻能說高勾麗雖然是個小國,但是它的國運則是非常的好的。
而隋炀帝即位之後雖然說是荒淫無道,但是他依舊熱衷于滅高勾麗。他先是先後三次禦駕親征,擺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勢,但是高勾麗還是沒有被他征服,
第一次他認為高勾麗有不臣之心于是直接征讨。率領大量的兵卒,宣稱有兩百萬人去攻打?高勾麗。
然而隋炀帝犯了輕敵冒進的毛病,雖然攻破遼東城,但是中了高勾麗大将的誘敵深入之計。
面對平壤城的頑強,隋朝軍隊被迫還師,
第二次和第三次是連續進行的,是以耗費了大量的民力。中原大國,爆兵的能力是非常強悍的,但是面對高勾麗這個打不死的小強隋朝雖然是大軍壓境,但是終究還沒有取得成功,
而且第三次高勾麗讓隋炀帝,攤上大事的因為耗費了太多的民力,
是以老百姓開始不滿了。
老百姓互相傳唱一首叫做《無向遼東浪死歌》的歌曲鼓動造反。他們表示甯可造反也不願意去上遼東去送死了。
于是各路起義軍紛紛出現。比較著名的有瓦崗寨、李密起義、李淵起兵等等。最終演化成大規模的内亂!
而隋炀帝也無力鎮壓,不光自己丢掉的腦袋,而且隋朝的天下也易主了。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候,他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他對于隋炀帝做的事情作出了檢讨,凡是隋炀帝做的不對的地方他堅決不做,但是對待高勾麗這件事上他執行的政策居然和隋炀帝一模一樣。
第1次唐太宗帶領了15萬大軍親自征讨高勾麗。雖然沒有得到全部的勝利,但是至少斬殺了高勾麗4萬多人,差一點滅掉的高勾麗。在随後的戰鬥中,唐太宗利用小規模的部隊對高勾麗進行遊擊戰,讓高勾麗的軍隊疲于奔命。高勾麗王也是支撐不了了讓他的兒子到唐朝來謝罪。
唐太宗顯然要比隋炀帝高明的很多。雖然最終沒有滅掉高勾麗這個地區小霸權,但是也讓?高勾麗疲于奔命,陷入了兵疲糧荒的境地。
最終收尾的工作留給了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在李治即位之後他派遣大将蘇定方學能為等,滅掉了高勾麗。
這時候唐朝軍隊非常的強悍,再加上有名将加持和高勾麗的内亂,最終高勾麗被唐高宗滅掉。隋唐君王的心願最終也就結束了。高勾麗妄圖做地區小強白日美夢就這樣被打碎了,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朝貢體系又繼續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