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個蘊含人生哲理的成語,叫“大智若愚”。字面意思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來非常愚笨,從不炫耀自己。所謂槍打出頭鳥,智者藏鋒便是這個道理。該成語最早出自宋代著名詞人蘇轼的《賀歐陽少師緻仕啟》,原文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曆史上大智若愚的例子不在少數,當年大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自然要清洗一波開國功臣,而蕭何勞苦功高,再加上在百姓心目中威望極高,自然成了劉邦的重點關照對象。不過,蕭何也是個聰明人,為保護自己的地位,他故意收受賄賂讓劉邦知道。劉邦得知後,發現蕭何原來也是個胸無大志的真小人,對皇位肯定構不成威脅,便停止了對蕭何的算計。
戰國時的案例也不在少數,當年孫膑被龐涓陷害,靠的正是一手裝瘋賣傻才能苟且偷生,最終逃出生天。還有秦朝的開國名将王翦,戰國末期,他奉秦王之命出征,臨行前,他向秦王讨要良田房屋。秦王哈哈大笑,大方應允。
部下不解,問王翦為何要提前找秦王要賞。王翦說道“我并非貪圖錢财之人,隻是秦王生性多疑,要是讓我手握重兵,心中必然有所不安。而我這麼做,是要讓他知道我是奔着賞賜去的,而非率兵造反,這樣他就不會起疑心了。”
可以看出,大智若愚是無數古人總結出來的處世哲學,尤其在伴君如伴虎的情況下,往往能發揮出其不意的效果。而雍正有個兒子,正是沿用了這招,才能讓子孫後代福澤連綿。
由于雍正是靠着九子奪嫡,手足相殘上的位,是以雍正的幾個皇子也是有學有樣。不過,雍正隻有4個兒子長大成人,更當年康熙身後24個皇子根本沒法比。而當時,雍正最小的兒子弘贍尚未成年。是以,皇位的有效競争者隻剩下3個,分别是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和五阿哥弘晝。
不過,雍正并不待見弘時,他曾和弘曆在雍正面前争寵,奈何雍正向着弘曆。于是,弘時被剝奪了皇籍,最後郁郁而終。是以,皇位之争隻剩下了兩人,一個是弘曆,一個是弘晝。
熟悉清史的讀者知道,雍正自然是更偏愛弘曆多一點,不然他也不會成為後來的乾隆皇帝。那麼,按照九子奪嫡裡的曆經,雍正上位後,和他争奪皇位的八個皇子沒有一個善終。而弘曆上位後,他的弟弟弘晝又是怎樣一個結局呢?
乾隆登基後,弘晝不但沒有被哥哥清算,反而還越活越滋潤,甚至子孫後代都成了“鐵帽子王”。之是以會如此,還是在于弘晝大智若愚的智慧。
在雍正駕崩的前幾年,弘晝就已看出父親心中的天秤早已傾向了哥哥弘曆。深知自己競争皇位無望,他索性開始裝起纨绔子弟,賣起了糊塗裝起了傻,不與弘曆争奪了。他曾寫下一首《金樽吟》,這首詩字裡行間表述了自己對皇位毫無想法,隻想及時飲酒尋樂,同時還含蓄地表達了對哥哥的敬仰之情。是以,也被曆史學家戲稱為“救命詩”。
靠着這首詩和裝瘋賣傻的演技,乾隆上位後也沒有對弟弟加以迫害,反倒把父親還是雍親王時期的老宅子和全部财産賞賜給了弘晝。還令他管理内務府和禦書處,可以說是極盡優待了。後世曆史學家對弘晝也是贊歎道:不裝才是傻子。
此外,乾隆對弘晝有多驕縱呢?當時,弘晝因事和軍機大臣讷親起了争執,弘晝直接在上朝時當着文武百官毆打讷親,乾隆在廷上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足見他對弟弟的縱容。
正是靠着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弘晝不但保全了自己性命,還讓全家子孫後代都能世襲爵位。可見,大智若愚乃是古代宮廷最佳求生技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