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益陽文人潘氏兄弟

明末益陽文人潘氏兄弟

明朝末年是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間。明朝後期,主上昏庸,奸臣當道,文恬武嬉,軍備松弛,天災頻發,各種沖突集中爆發。一時間天下大亂,農民起義軍、明軍和清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兵連禍結加上天災,民不聊生。

張獻忠于崇祯十六年(1643)夏,乘李自成略定荊襄,威震江漢,左良玉望風順江東遁之機,攻克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權。本人也由混号“八大王”改稱“西王”。兩個月以後,張獻忠率大西軍主力離開武昌,進軍湖南。到長沙,将當地财物洗劫一空,再一把大火将威嚴龐大、富麗堂皇的吉王府化為灰燼,之後滿載而歸地殺回四川老巢。

途經益陽大肆殺戮。

《同治益陽縣志》記載:“(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張獻忠屠益陽……焚殺無數……驅市民千百人,殺于起春亭江畔”。起春亭位置大約在今益陽市團洲市場靠江邊,與資江北岸的迎春亭相望。

在益陽有不少忠于明王朝的人甯死不從,益陽貢生潘若洙、潘若鴻兄弟就是代表。

益陽潘若洙,字孔望,太學生。縣志記載例貢,例貢不由考選而由生員援例捐納,故稱。潘若洙頗具才氣,尚書羅喻義為公世好,羅喻義和進士郭都賢皆題其才,然而,多次“戰棘闱不捷”。由貢生考授江西贛州通判,即通過考試始授給官職。清制,某些學官及經辦文字事務之額缺,須通過考試而授職。就在準備上任的時候,張獻忠軍隊從長沙殺奔而來。

潘氏族譜記載,潘若洙在即将上之任還未離開益陽之際被縛,潘若洙“罵不絕口,非刑數日以死,事在郡志縣志”。

“弟若鴻癢生,以身衛(若)洙,賊刖鴻手即死,複蘇,逾半月号泣不已,亦卒。祀忠孝祠”。弟若鴻本來已經躲起來,見哥被抓,挺身而出,張獻忠的軍隊一愣,居然有這麼勇敢的人,“賊義之不敢加害”,張獻忠的軍隊或因膽怯或被義氣感動沒有馬上殺若鴻,隻是砍手。若鴻昏死過去,後來逃到桃江的牛劍橋,對兒子口授遺命,長歎而卒。

《(同治)益陽縣志》卷二十四記載:“漢陽黃嗣山撰《墓表》:‘公諱若鴻,字羽儀,鹿峰其号也。以茂行著……為文章思若湧泉,筆如扛鼎,其相與磨砺者悉海内知名士,如羅萸江、郭天門二先生,皆公之忘年交,嘗讀書于裴亭……公卒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十六日,聞者皆哀傷感泣,歔欷欲絕。’”黃嗣山益陽學正即縣學官。

兄弟之情,情同手足,兩人甯死不屈,殺身成仁,兄弟兩人同入祀忠孝祠。

著名詩人、進士郭都賢為潘若洙姊丈(姐夫),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郭家和潘家在當時都是益陽望族。《郭氏族譜》載:潘氏,庠生夢麟女。

潘若鴻萬曆中補弟子員,天啟初食國饩(國家糧),幼為邑紳士所重,與兄一起讀書裴公亭。但科舉運氣不佳,多次科考不中,于是“無心仕進”,在廣法寺後面“創園構齋”,不栽繁豔之花,惟植松柏桂梅,日夕吟詠。郭都賢題“衆妙”。

崇祯十一年(1638),是春,郭都賢聚潘羽儀衆妙園,“先生常與之樂飲達旦”作《春日飲潘羽儀衆妙園》,有分題詠花詩。

同年八月十二日,郭都賢和益陽很多文人又聚于潘羽儀衆妙園,賞桂,限韻同酬。《些庵詩鈔》卷一收載《中秋前三夜,飲衆妙園月下丹桂,同限變字》三首。之後又有郭都賢所作《中秋後三夜,重飲衆妙園月下,仍限菱字》,詩句有:“桂堪招隐人思賦,社正辭巢燕語響”。詩有自注“是日逢社”(立秋之後第五個戊日),說明在當年八月十八日,郭都賢與潘羽儀再聚衆妙園賞月。

也是這一年的重陽節前後,羅喻義召邑賢才俊傑于三台閣,倡議重修之事。當時益陽的才子聚集在三台閣吟詩作賦,想必潘氏兄弟定當在場。

那時的生活是多麼的惬意,兄弟二人裴公亭下同窗共讀,衆妙園裡把酒賞月,三台閣上國風高唱。然而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幾年後潘氏兄弟就已殉難。

來源:益陽日報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