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八賢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戲曲、小說、電視劇等都有他的身影。他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總能在千鈞一發的時候救場,但是出現了各種版本的八賢王。

宋太祖
一
熊大木《北宋志傳》(又名《楊家将傳》、《楊家将演義》)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
二
戲劇《賀後罵殿》中的“八王爺”則署名趙德芳,這是宋太祖的另一個兒子,太祖臨終前傳位給其弟趙光義,賜趙德芳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專誅戮,曾多次救楊家将衆人。
三
石玉昆《三俠五義》裡,他是宋真宗的親弟弟,又叫八大王、賢王爺,他住在南清宮,妻子狄娘娘,“狸貓換太子”的時候陳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宮交給八王爺撫養,後來過繼給宋真宗繼承皇位。曆史上真宗的弟弟中被稱為“八大王” 、“賢王爺”的是太宗第八子趙元俨。
四
《楊家府演義》中的“八王爺”署名是趙德崇(宋太宗長子趙元佐的原名)。
宋太宗
以上四種版本咱們來分析一下。趙德昭(公元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趙匡胤次子,母孝惠皇後賀氏。乾德二年(964年),任貴州防禦史。開寶六年(973年),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年号)元年(976年),改任京兆尹,兼任侍中,封武功郡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加任檢校太尉。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因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年僅28歲,死後追贈中書令,追封魏王,賜谥号懿。
宋真宗
趙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趙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趙光義之侄,宋真宗趙恒的堂兄,北宋宗室。曆任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病逝,年僅22歲,追贈中書令、岐王,谥号康惠。後加贈太師,改封楚王、秦王。
宋仁宗
趙元俨(985年~1044年),宋太宗第八子。太宗非常喜歡他,二十歲就被封為太保,宮中稱為“二十八太保”。額頭和下巴長得很寬大,性格堅毅不可侵犯,人稱“八大王”。宋真宗時期,曆任諸道節度使、同平章事,遷太傅兼中書令、陝州大都督,封為泾王。宋仁宗即位,遷上柱國、太師、揚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荊王。慶曆四年(1044年),病死,享年59歲,追贈天策上将軍、燕王,谥号恭肅。
趙元佐(965年—1027年),本名趙德崇,字惟吉,宋太宗趙光義長子,宋真宗趙恒同母兄,母為元德皇後李氏。聰明機警,擅長騎射。跟随宋太宗征戰北方,拜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封為衛王。遷檢校太尉,封為楚王。同情秦王趙廷美,因病發瘋,廢為庶人。宋真宗即位後,恢複楚王爵位,賜他帶劍上殿和诏令上書不稱名的待遇,累遷太師兼中書令、天策上将軍、興元牧。宋仁宗即位後,遷江陵牧,增加食邑。天聖五年(1027年),去世,享年六十三歲。追贈河中牧、鳳翔牧、魏王,谥号恭憲,陪葬于永熙陵。
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屬于早逝,宋太宗初期就已去世,可見年齡和所處年代都不符合。趙元俨,宋太宗第八子,排行第八,年齡和所處年代也符合三俠五義中的形象,但是其作為與八賢王的故事相距甚遠。趙元佐,宋太宗長子,排行不符合。
綜上所述,“八賢王”是由上述四人(趙元俨八大王,有一定的政績;趙元佐享有帶劍上殿和诏令上書不稱名的待遇;趙德昭和趙德芳為太祖一脈,英年早逝,人們懷疑是受太宗迫害,同情他們的遭遇)的一些轶聞,加上人民群衆的感情傾向,經過藝術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賢王”這個虛構人物不僅增加了《楊家将》、《賀後罵殿》、《三俠五義》等故事的戲劇性沖突,還滿足了人們崇敬忠臣、懲處權貪的心理要求,表達了人們一種美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