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留守的年華

留守的年華

為了生活,為了家裡過的更好一些,不得不放棄陪伴孩子,不得不選擇讓孩子寄住在老人家裡。可憐的孩子就這樣,成了别人眼裡的“留守兒童”。

留守的年華

鳥有一個巢,人有一個家.”對每個人而言:家是感受親情的港灣,父母的愛,給了我們無限的溫馨。可是,我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掙錢。是以,我們有了一個特殊的稱謂‘留守兒童。

留守的年華

童年的世界,有童話也有現實,也會有攀比心理,會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是以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産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裡感到空落感到孤獨,進而産生性格内向等問題。

留守的年華

也有一些孩子不了解父母,認為家裡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産生叛逆的心理,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産生情感隔膜,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的孩子外出的父母雖然可能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着難以克服的問題。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

留守的年華

祖孫輩年齡差距大,觀念不一樣,對待許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代溝"明顯,難以互相溝通。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曆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有幾個"留守兒童",真是力不從心。

留守的年華

有些孩子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家長大。由于監護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産生寄人籬下的感覺,進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留守的年華

由于這些孩子在留守期間是和年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生活在一起的,監護人文化水準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緻使孩子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大多數留守兒童在學習上自覺性差,紀律不強,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成績較差。

留守的年華

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關愛和溝通,容易産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緻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裡找到感情的支援,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

留守的年華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缺乏有效監管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對事物分不清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一些不良行為。例如:經常說謊,愛說髒話,不服管教,存在着嚴重的親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部分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與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人傾訴,有親人安慰,有人陪伴,畢竟血濃于水,有着血緣的關系,在寂靜的夜裡,孩子可能哭着想自己的爸爸媽媽。

留守的年華
留守的年華

頓時耳邊想起一首兒歌: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天上的星星流淚,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風吹,冷風吹,隻想有你陪,蟲兒飛,花兒睡,我能抱着誰,一雙又一對才美,不怕天黑,隻怕心碎,不管累不累,也不管東南西北,隻要有你陪。

留守的年華

童年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沒人願意離鄉背井出去吃苦受累,那個人不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今天走的路,就是不想讓孩子明天走的路,”有時間多給孩子打個電話,抽個時間常回家看看,對自己的孩子多些包容,多一點了解,多一點支援,多一些陪伴,即使不是你理想的孩子,也永遠不要放棄,人的一生為了啥,人活着是就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讓身邊的人開心; 讓自己幸福,讓你的家人幸福。

留守的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