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留守的年华

留守的年华

为了生活,为了家里过的更好一些,不得不放弃陪伴孩子,不得不选择让孩子寄住在老人家里。可怜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别人眼里的“留守儿童”。

留守的年华

鸟有一个巢,人有一个家.”对每个人而言:家是感受亲情的港湾,父母的爱,给了我们无限的温馨。可是,我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挣钱。所以,我们有了一个特殊的称谓‘留守儿童。

留守的年华

童年的世界,有童话也有现实,也会有攀比心理,会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进而产生性格内向等问题。

留守的年华

也有一些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叛逆的心理,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的孩子外出的父母虽然可能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留守的年华

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

留守的年华

有些孩子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家长大。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留守的年华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留守的年华

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留守的年华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与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人倾诉,有亲人安慰,有人陪伴,毕竟血浓于水,有着血缘的关系,在寂静的夜里,孩子可能哭着想自己的爸爸妈妈。

留守的年华
留守的年华

顿时耳边想起一首儿歌: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想有你陪,虫儿飞,花儿睡,我能抱着谁,一双又一对才美,不怕天黑,只怕心碎,不管累不累,也不管东南西北,只要有你陪。

留守的年华

童年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没人愿意离乡背井出去吃苦受累,那个人不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今天走的路,就是不想让孩子明天走的路,”有时间多给孩子打个电话,抽个时间常回家看看,对自己的孩子多些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支持,多一些陪伴,即使不是你理想的孩子,也永远不要放弃,人的一生为了啥,人活着是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让身边的人开心; 让自己幸福,让你的家人幸福。

留守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