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方追求的真理有何不同

編者按:東西方文化對“真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了解。“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東方文化所指的真理為形而上之理,其超越一切,無形無相,為事物的是以然之理,是内在的、主體的真理,佛家之“空性”、道家之“道”、儒家之“仁德”等皆歸于此。

西方文化所說的真理是形而下之理,為事物的形質之理和結構之理,是外在的、客觀的真理,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發現之理。東西方文化因對真理的了解與認知不同,故追求亦大相徑庭。詳情請看著名學者潘麟先生在《〈大學〉廣義》一書中對此部分内容作出的深刻闡釋。

東西方追求的真理有何不同

包括《大學》在内的整個儒學,皆為成德之教(仁教),皆是為仁之學也。此“教”非宗教之教,乃啟示、指引、教化之教也;此“學”非一般世間國小、俗學,或百技之學,實乃發明心性、圓滿人格、彰顯生命、成就内聖外王之學也。儒家講學化民,始終不離“心性”二字。儒家以“仁”立言立教,仁既包涵心(仁心),也包涵性(德性)。若欲明仁之義,需先徹知“心性”二字之所涵蘊:01 性者,本體義

性以自己為體,故曰“性體”。不是說除性之外還有一個東西來作為性的體,而是性包括其自身在内,即是一切萬有之體。

關于此性體,各家皆有很多異名。

儒家常稱之為“天性”“本性”“仁性”“德性”“理性”“中道”“易體”“誠體”“寂感真幾”等。

道家常稱之為“道”“自然”“無”“一”“無為”“無名”“玄德”“衆妙之門”“太上”等。

佛家于性體之異名最多,如“實際”“真如”“真理”“如來”“如來藏”“法性”“法界”“法身”“大光明藏”“佛性”“空性”“自性”“常寂光土”“大陀羅尼”“涅槃”等。

東西方追求的真理有何不同

02 性者,真理義

性者,以理為性,故名“理性”或“性理”。(因性中俱含一切理。宋明儒學因特标“性者理也”之義,故又名“理學”。)因性體所含之理,至真至實,故名“真理”。此性理為形而上之理,非形而下之理。

形而下之理是事物的結構之理;形而上之理為事物的是以然之理,也即存在之理,非事物的結構之理。

形而下之理為實體。西方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求之理,皆為形而下之理。形而下者,謂之器。器者,物也。故形而下之理,謂之“實體”(此實體之“物”字,取其最廣之義)。依東方傳統觀念,凡與主體相對之客體,統名曰“物”。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發現的真理,皆為客體事物的形質之理和結構之理。結構真理又可稱之為外延真理,是以類真理皆為從外部發現和證明。結構真理也可稱之為相對真理,是以類真理皆建立在物與我、彼與此的相望相對之基礎上。

東西方追求的真理有何不同

形而上之理為性理,為事物何以如此之超越的是以然之理。此理在外,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是以如是存在之理,簡言之,即事物存在的存在性之理;此理在内,為生命之理,為能動之理,為主體之理。依東方傳統觀念,凡與客體相對之主體,統名曰“心”。心者,主宰義、能動義、主體義、生命義、覺知義。是以,性理于外而言,曰“存在之理”;于内而言,則曰“心之理”。此主體真理、存在之理,推至極緻,則超越物我,泯除能所,達至絕對之境,則名“絕對真理”。此絕對真理,佛家名之為“空理”,因其超越一切,無形無相,無聲無嗅,故有此名。形而上者謂之道,是以中國的儒、道、易等諸家名之為“道理”。

東西方追求的真理有何不同

絕對真理因其絕對(不與客體相對而有),故不能用“發現”一詞。“發現”一詞依其通常含義,是指我發現你,你發現我。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那裡,可言發現了某某真理,但于超越一切的絕對真理處,則無法如此言之。絕對真理因其絕對,故此理隻能待其自發自顯,自動地呈現給我們。故在絕對真理這裡,隻能言“呈現”,不能言“發現”。如若必須使用“發現”一詞,那也需對這個詞作特别的解釋:發而現之(自發地呈現出來)。

文字 | 潘麟先生

圖檔 / 主播 | 東方生命研究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