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曾寶剛先生筆下的花鳥畫甯靜、清新、淡雅,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他的畫似清茶,讓人感覺舒服。觀他的畫,猶如散文,平淡而又有意味,行雲流水般的運筆,清爽的用墨,畫面平淡而又隽永。

曾寶剛的畫幹後都像剛畫完一樣,有一種清新與朦胧共存的美。墨、色、水,随性情所至,揮灑自如,卻又節奏分明。一筆之中,筆有三折,一點之墨,墨分五色,使得他的畫之意境和神韻躍然紙上而栩栩如生。
曾寶剛,1965年生于成都。畢業于四川省教育學院美術教育專業。師從著名花鳥畫家秦天柱先生。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政協書畫研究院花鳥畫專業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工筆畫學會會員、先後結業于四川省詩書畫院秦天柱工作室書畫研修班及高研班。
由于父親的影響,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曾寶剛對中國書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曾寶剛說:“第一次見到中國畫的書,是《芥子圓畫譜》。印刷都是黑白的,根本看不出筆墨變化,隻能依樣畫葫蘆,也不懂什麼叫筆法和墨法,現在想起還真有點感到有趣和幸運。
由于在阿壩州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時間,對那裡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樹枝上的紅果、山中叢林戲玩的畫眉鳥、林中成對的白頭鳥、成群尋迷的松雞、米亞羅山上的紅葉、紅原肥沃的草地、鹧鸪山的雪松、姜維城的月色、疊溪海子深綠的海水,養育了他大山一樣淳樸的性格,也為他後來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情感的體驗。
一個偶然的機會,曾寶剛調入了雙流東升一中教美術,後又考入四川教育學院。在校期間,進行了嚴格的繪畫基本功訓練,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通過繪畫史及理論的學習,讓他對繪畫技法的了解進一步提高,從那以後他開啟了自己的繪畫生涯。
在四川省教育學院深造期間,随着他繪畫水準不斷提升,他明白了中國畫是一種傳承的繪畫教學,必須講究師承關系,是以從四川省教育學院畢業後,他希望自己的繪畫創作能得到—位德藝雙馨的書畫名家的指點。
2007年,在成都的一次畫展上,曾寶剛被著名畫家秦天柱先生那簡約空靈的花鳥畫所吸引。一個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秦先生,他就向秦天柱先生表達自己的意願——希望能得到秦老師的指點,跟随他學習花鳥畫的創作。
正巧,秦天柱先生花鳥畫工作室面向全國招生,曾寶剛憑借勤奮努力、認真好學,有幸成了他的弟子。秦天柱作為國内著名的花鳥畫家,有着深厚的傳統繪畫功底,加之教學中又能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是以在培養學生,提攜後學方面同樣成就卓然。
師從秦天柱先生後,才感到中國畫的博大和精深,發現中國傳繞繪畫不僅僅是造型藝術,而是要如何突出主題,表現動人的意境,表達畫家的主觀情趣,在藝術上要注重象外之趣,畫外之意,才能引起無限遐想,達到引人入勝、玩味不盡的效果。
另外,中國繪畫還需要繼承傳統,要兼收并蓄走出新路,才能使中國畫的創新更加豐富,更加富有新鮮生命力。無論是從筆墨的了解、構成關系的協調、畫面個性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同時在秦老師的生活觀、人生觀的影響和教導下,讓自己對中國畫和畫中國畫人的人生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曾寶剛在跟随秦天柱先生學畫的幾年間,以大象求道、精微求真的藝術思想,指導自己的藝術探索,書畫創作水準就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在注重傳統筆墨學習的同時,有意而無意地将西畫的造型與中國畫水墨畫情趣意境的特點結合,他從生活真情實感中得到啟發,在他偏愛的題材上,他曾連續三個月早出晚歸,駐足于荷塘邊寫生,練了不少的速寫作業、白描和水墨“荷花”題材的作品,堅持每周六到鳥市觀鳥,默記動态,對小鳥的姿态、神态、靈性等都了然于胸,即便是在書畫創作中不使用寫生稿,也能憑着紮實的造型能力将小鳥的動态呈現在筆墨自由發揮的生宣紙上,玩味工筆鳥的生動與靈性。
在曾寶剛花鳥作品中背景物象的寫意部分,則注重濃淡枯濕的變化與水的關系,無論是竹枝、菊花、枯藤還是荷花等題材,都顯得枯濕有緻,氣韻生動,墨、色、水揮灑自如,卻又節奏分明,進而使得畫面意境和神韻躍然于宣紙之上而栩栩如生。
另外,曾寶剛的花鳥畫疏密有緻,深淺相容,無論在姿态還是在神态上,一切物象都有着互相、相依、相連、互相默契的感覺,雖然一切物象相交、穿插、重疊融為一體,但卻層次分明,整個畫面顯得十分生動。
對此,在著名畫家秦天柱先生的眼中:“曾寶剛是一位縱深發展執着性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他的工筆鳥加入西畫素描的元素,顯得準确、耐人尋味而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