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警告:這篇文章寫得很細,也就是啰嗦,原因是我低估了讀者老爺的曆史功底。過去寫東西,總擔心事無巨細會影響閱讀感受,後來發現,沒說明白反而會引起質疑。

這其實是很爽的事,我可以放開了寫,大家也能看得高興,但這樣一來,文章免不了臭長,也算是必不可少的副作用,不喜歡的朋友可以跳着看。

話不多說,馬上進正題。如果讀過外國史書,主要阿拉伯那旮沓,包括俄國人,會發現他們更習慣稱中國為契丹。當然還有秦(Qin),但不是主流。

然後影響了歐洲,比如西班牙語至今還用契丹代稱中國。有人說這個習慣源于馬可波羅,其實并不是,馬可波羅也是沿用慣例。比他更早,準确說是1141年,中亞爆發了一場卡特萬之戰,對戰雙方是中亞霸主塞爾柱突厥聯軍和西遼。

這是前所未有的大仗,12世紀阿拉伯曆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在《曆史大全》說:“伊斯蘭教從未有如此大規模的會戰。”

他同時哀歎:“這是前所未有的慘敗,呼羅珊從未有過如此多的死亡。”

西遼是契丹殘部建立的國家,契丹貴族耶律大石于遼國滅亡前夕,率200騎遠赴中亞,建立了一個新遼國,史稱西遼。就這樣一個契丹殘餘建立的新國家,剛建國就與當時中亞霸主塞爾柱突厥杠上了,結果誰也沒想到,塞爾柱伊斯蘭聯軍慘敗,輸得非常慘。

塞爾柱突厥其實也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被大唐趕走的西突厥殘部,等于雙方都是從中國出來的遊牧民族。這也是慣例,凡在中國練過級,甭管跑的時候有多狼狽,一到外面就稱王稱霸,馬上變身大boss,外國人就是奈何不了,他們的覆滅往往也要靠下一個從中國搬家過來的第二個遊牧民族。

是以說中國人才是真正戰鬥民族,從我們這出去的全是怪物,沒人能對付。

我另有文章詳細講過遊牧民族搬遷史,有興趣可以翻閱,這裡不啰嗦了。總之遊牧民族打架,我們看來稀松平常,是以中國史書毫不在意,一筆帶過,但震驚了整個歐洲,因為那時正值十字軍東征,歐洲基督徒為了聖城耶路撒冷,跟伊斯蘭殺得你死我活。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别聽西方人瞎吹,他們其實一直處于下風,要不然也不會東征征了200多年,最後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場仗的影響就是,把歐洲人吓住了。聽到西遼神話般的戰果,歐洲人瞬間懵逼,繼而興奮起來,他們死活對付不了的伊斯蘭人,居然這麼輕易給人收拾了?

興奮原因是看到了希望,這倒不是說歐洲人重新樹立了信心,别人能做到俺也能。他們沒這麼想,而是不知道從哪裡流傳出一則謠言,契丹有個長老王約翰,這位契丹長老不僅信仰基督,還打算幫十字軍的忙。

你别笑,這可是真事,不管這個傳說多麼荒誕不經,來源多麼不靠譜,總之歐洲沒人考慮這些,他們考慮的隻有這是唯一救命稻草。

于是1177年,教皇亞曆山大三世寫了一封親筆信,請求偉大的約翰幫忙聖戰。

這封信當然沒送到,壓根就沒約翰這個人,不管契丹還是漢人,咋可能起名叫約翰。我估摸着,他們八成是把耶律大石的姓,給誤會成了約翰。

送到也沒用,因為耶律大石根本不信基督教,他當時可能都沒聽過這個教。

但從此契丹的傳說就流傳開了,影響深遠,結果就是中國契丹傻傻分不清楚,到最後愣是把我們一個北方民族的名字,給搞成了中國代稱。

是以說得多出去走走,老在家裡當宅男,名字都給人搞錯。

其實西遼也不叫契丹,而是喀喇契丹,也就是黑契丹。教皇求人家幫忙,黑字當然不敢用,自作主張把黑字拿掉,這才變成了現在的契丹。

黑契丹倒非蔑稱,一開始還在東北的時候,契丹人就叫黑契丹。我們史書也有記載,但出處已經不可考,到現在也沒搞明白這名字怎麼來的。

不要在意這些細節,我們還是回過頭,詳細講一下耶律大石為何脫離遼國,又為何遠赴中亞,又是如何跟塞爾柱突厥結怨的過程。

這段曆史很偏僻,也很冷門,裡面也有各種各樣的誤解。但它很重要,因為契丹屬于中國傳統民族,西遼等于中國領土。

西遼核心區域在中亞兩河流域,也就是錫爾河和阿姆河之間,西遼命名為河中府,首都建在虎思斡魯朵(吉爾吉斯斯坦布拉納),強盛時花剌子模(當時主要是土庫曼斯坦)都是西遼屬國,領土最西可達裡海沿岸。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遼史》說:“遼之先,出自炎帝。”契丹人自稱炎帝之後,标準的中華民族,是以遼國又叫遼朝,宋史又叫後三國,大家都是正統不分彼此。

這就意味着,中國古代領土曾經開拓到了裡海一帶。

這可不是我們自己臉上貼金,《土耳其斯坦簡史》(土耳其斯坦是土庫曼斯坦舊稱,也就是土庫曼簡史)都承認他們曾經屬于中國領土。

耶律大石出逃之謎

耶律大石是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第8世孫,關于他遠赴中亞的原因,一直以來都認為是他跟天祚帝(遼朝最後一任皇帝)鬧崩了。

鬧崩原因是擁立新帝,金兵南侵燕雲時,天祚帝自知不敵,便逃去了夾山(内蒙古武川縣)。這一去就是好多天,音訊全無,人心不免惶惶,耶律大石迫于無奈,隻好擁耶律淳(天祚帝堂叔)為帝。

耶律淳是個短命鬼,就沒活幾天,遼國南京(今北京,燕雲地區)最後還是落入金國手中,耶律大石隻得投靠天祚帝。天祚帝打算治他的罪,耶律大石于是率了200名親信部下遠赴中亞。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但其實都是誤解,這段曆史說起來很複雜,首先,擁立新君并非耶律大石的主意,而是一個叫李處溫的漢臣。

李處溫雖然是漢人,卻很得耶律淳寵信,臨死前甚至委任他為蕃漢馬步軍元帥(天下兵馬大元帥)。李處溫拿了大權,轉頭就出賣耶律淳,暗地計劃将燕雲獻給北宋。

這倒不是李處溫心懷漢室,他先找了金國,估計沒談攏,或者嫌開價不高。郭藥師棄遼投宋,北宋棄盟童貫北伐,其實都因這個李處溫而起。

注:童貫北伐有連續兩次,第一次還未跟李處溫達成協定,第二次則談妥了。

但誰沒想到的是,在内有卧底外有大敵的情況下,耶律大石竟然擊敗了宋軍,而且宋軍輸得很慘,好多年積累的家底都搭進去了(《三朝北盟會編》稱自熙豐以來所畜軍實盡失)。

宋軍走了,金兵接踵而至,遼軍無力承受如此壓力,駐守居庸關的遼兵不戰而潰,耶律大石隻能率殘兵敗将投靠天祚帝。

兩人一見面就說清楚了,天祚帝啥都明白,而且耶律淳已經病死,他又正需要精兵強将,是以根本沒怪罪耶律大石,耶律大石更沒不滿,标志就是天祚帝接受了耶律大石的建議。

《遼史》這段記載有誤,事情順序搞亂了,把陰山室韋援兵來的時間寫晚了一年。室韋援兵其實跟耶律大石差不多同時間到,天祚帝有了一支精兵,立刻動了收複燕雲的念頭。

但耶律大石強烈反對,兩人意見沖突,背後其實是漢遼之争。

天祚帝想收複燕雲,那就還是以前老路,倚重漢人,因為燕雲是漢人居住區。都知道遼國實施南北兩院制,北院管契丹人,南院管漢人,這也是遼國大緻居住分布。契丹人居住于北方草原,而農耕漢人集中于南部。

因為李處溫的事情,耶律大石不再信任漢人,堅持認為固守夾山更好,意思就是以北方為本,等契丹各部來援。天祚帝接受了,并委派耶律大石前往奉聖州(河北張家口)防守。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有些同學可能不太了解,為什麼要選夾山,其實夾山是個非常重要的軍事重鎮。這地方在北魏叫武川,熟悉南北朝曆史的同學都知道,北魏六大軍鎮是其核心,而武川鎮又是六大軍鎮核心。宇文泰由此起家,他手下十二上将,八大柱國,統統出身于武川。

其中包括隋朝開國皇帝楊堅他爹,和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他爺爺,是以曆史上很多小細節,單獨看不知其所然。

但再次沒人想到,包括耶律大石自己,碰到金兵這個對手,遼兵一觸即潰,耶律大石本人也做了俘虜,被強迫帶路襲擊天祚帝夾山大營。

天祚帝運氣不錯,恰巧有事離開,但其他人就沒這麼好命了,嫔妃啊公主啊,好多遼國美女都成了金兵階下囚,天祚帝成了孤家寡人。

雖然耶律大石想辦法逃了出來,但你想他還有臉回去見天祚帝?是以不是倆人決裂,而是耶律大石自己覺得沒法呆下去了。

當向導襲擊皇帝大營,這事如果給天祚帝知道,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耶律大石兵力之謎

耶律大石連夜帶了200名親信部下,一口氣跑到了可敦城(内蒙陰山北麓)。

可敦城也是個重要地方,它不僅是大唐安北都護府舊治所,也是遼國西北招讨司所在。遼國為什麼在這裡設招讨司,因為養馬。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契丹國志》裡說,金國曾派人招降耶律大石,耶律大石說:“遼國在塞外養了幾十萬匹軍馬,你們嫌遠沒過來拿,現在歸我了。”

意思是實力很強,你别吓我。可敦城是遼國養馬之地,而負責養馬的,則是當地18個蒙古部落。

這裡又有一個誤區,史書稱耶律大石召集七州十八家部落開會,會上慷慨陳詞,聲稱要複興遼國,部落首領們聽得熱血沸騰,紛紛獻上人馬物資。

其實根本不存在,這裡都是蒙古部落,而且被當養馬奴隸使喚,他們怎會為複興遼國激動?何況耶律大石一到這裡就殺了大遼招讨使,資助他等于叛國,不是複國。

無論從哪個角度想,也無法了解蒙古人會相信一個遼國叛将的複國計劃。

是以耶律大石也在吹牛,他的真實情況是,有馬但沒人。其實從金國态度就能窺見一斑,金國曾計劃遠征可敦城,但打算派去的也僅是一萬士卒。

李志常随丘處機去過西遼國,他寫道:“自金師破遼,大石林牙率衆數千走西北,遷徙十數年,方至此地。”(《長春真人西遊記》)

林牙是契丹官名,意思指翰林。耶律大石是《遼史》記載的唯一一個契丹族進士,做過翰林,是以後人通常都尊稱他為大石林牙。

遠赴中亞之謎

在可敦城呆了五年,耶律大石決定放棄,遠赴中亞。原因有二,一是缺乏當地人支援,這個很明顯,蒙古人虛與委蛇有之,激動慷慨則不可能。

第二個原因誰也想不到,是邀請,而且是一個看起來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國家邀請。

耶律大石經過高昌國時,曾對高昌國王說:“我要去大食,此行隻是借路,你别多心。”

這個高昌國就是高昌回鹘,回鹘分三部,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和蔥嶺西回鹘。蔥嶺西回鹘也被視為西突厥分支,為什麼是突厥,因為這支回鹘信仰伊斯蘭教。實際上整個回鹘部落,都曾被突厥統治,是以他們都可以算突厥人。

蔥嶺西回鹘後來和葛邏祿部落合并,建立了中亞赫赫有名的喀喇汗國,史稱黑汗國。這個葛邏祿部就是跟随高仙芝出征大食,關鍵時刻叛變導緻兵敗的那個,之後葛邏祿索性找了回鹘聯手,脫離大唐自己當老大。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關于高仙芝兵敗,我也寫過,網上各種稀奇文章滿天飛,說什麼鼎盛大唐14萬精銳打不過阿拉伯。實際都是扯淡,高仙芝帶的根本不是唐軍,最低限度說,唐兵隻有很少一部分。

安西都護府常駐兵力一共才28000人,打投靠吐蕃的小勃律也就派了一萬,區區一個石國,值得出動14萬唐軍?就算高仙芝想,哪來這麼多人。

近年出土的新疆古文書揭示了原因,甯遠國。甯遠國也就是拔汗那,跟石國緊挨着,當時是唐朝屬國,還是大唐親家,娶了唐朝一個公主。

甯遠國跟石國有仇,又是屬國又親家,大唐不能不賣這個面子,甯遠兵力不足,于是又拉上了葛邏祿,高仙芝隻是挂個名。

是以高仙芝才控制不住局面,石國都投降了還要殺人,甯遠國是去報仇的,不殺人怎能洩憤?出爾反爾之舉導緻中亞部落聯軍過來複仇,也導緻了葛邏祿臨時背叛,是以一切因由都在甯遠國,跟大唐沒啥關系。

從事後也能看出,高仙芝回去壓根沒受罰,甚至還升了官,如果真損失大量唐軍精銳,你瞧唐玄宗不整死他。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喀喇汗國後來又分裂成了兩部,西喀喇汗和東喀喇汗,邀請耶律大石的,正是東喀喇汗國。

不對啊,耶律大石對高昌國說的明明是,他要去大食。

這是一個非常無厘頭的誤會,毫不誇張地說,我看過相當多資料,沒一個能搞明白喀喇汗跟耶律大石有什麼關系。更沒一個能說清楚,東喀喇汗為什麼不反抗就歸順了耶律大石。

外國人當然搞不懂,中國人嘛,關心這塊曆史的太少了。

喀喇汗常被宋代人誤認為大食,比如《宋會要》《宋史》《金史》,都提到有個西大食國。的确有個西阿拉伯,可那在西班牙。

如同外國人分不清中國人長相,宋朝人搞不懂伊斯蘭國家也沒啥稀奇。而且有意思的是,也許覺得不對,也許是特意為了差別,西大食往往寫成西大石。

比如《宋會要》在描述拂林國境時說,該國東起西大石和于阗國新福州。

新福州就是新複州,在今喀什市,拂林是拜占庭,它當然沒這麼大國土,明顯吹牛,這其實說的是基督教影響範圍。但喀什無論如何扯不到阿拉伯人身上,是以這個西大石肯定是指西喀喇汗。

既然西喀喇汗叫西大石,那東喀喇汗理所當然是東大石,那麼,想想耶律大石名字叫什麼......

大石,都是大石。

我也不知道他爹為什麼給他起這個名字,但我能想到的是,大石這名字八成跟喀喇汗國有關。也許他爹娶了個喀喇汗老婆,也許他爹在那裡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兄弟......

總之一定有某種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最後被東喀喇汗繼承了,是以東喀喇汗邀請耶律大石來中亞,目的則是為了對付西喀喇汗。

沙特萬之戰

都是大石,命運卻如此不同。

東大石很識趣,耶律大石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取得了東喀喇汗控制權,當然,也有别的說法。

比如伊本·阿西爾說東喀喇汗并不友好,耶律大石也不順利,他是在喀什附近擊敗了東喀喇汗,這才順利接掌王權。

這次戰役被阿西爾稱為喀什噶爾之戰,但這個喀什之戰撲朔迷離,首先是時間不對。

阿西爾稱發生于1129年,可按遼史記載,耶律大石1331年才開始西行,也就是說他這會還呆在可敦城。

這裡有個小細節,《遼史》說耶律大石動身在二月甲午日,隻有1130和1131年二月有甲午,而1131年完顔宗翰還曾派兵遠征耶律大石。如果1130年耶律大石就走了,當然沒必要遠征,是以耶律大石西行時間,隻有1131年。

第二人物不對,西方稱有一封某個回回王寫給巴格達政府的信,信裡說契丹人和東喀喇汗國王阿爾斯蘭在喀什進行了一場大戰(《中亞史四論》)。

可近年出土的于阗文書表明,阿爾斯蘭汗是10世紀時期(969年)喀喇汗國王,也的确在喀什爆發過一次大戰,可入侵方是于阗國而不是契丹人,于阗人擊敗了喀喇汗,占領了喀什噶爾。

10世紀那還是契丹剛建國,耶律阿保機和耶律德光的時代,說什麼也去不到喀什。

更離譜的是,這封信裡還提到契丹人首領死于此戰。《中亞史四論》和《土耳其斯坦簡史》都以此認為,耶律大石早死了,西遼國建立者不是他。

這明顯胡言亂語,尹志平曾随丘處機西行,去過西遼國,他還寫了一首詩,詩名就叫《過大石林牙契丹》。

更别說《遼史》記得清清楚楚,耶律大石定國号為康國,在位十年,一直活到康國十年(1143年)才去世。

相對于西方胡言亂語,我更相信中國史書,而且西方同期資料互相沖突,比如拉施特的《史集》就認為,耶律大石兵不刃血取得了東喀喇汗支配權。

污蔑耶律大石戰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或許沙特萬之戰輸得太慘了?在這上面找面子?

這個沙特萬之戰,最初我一直看成殺馬特之戰,一邊訝異中亞居然還有這麼牛逼的地名,一邊感歎此戰名不虛實。

《遼史》對西遼國的不重視,展現在耶律大石傳記上,他的傳記附在天祚帝下面,而對于他在中亞的東征西讨,隻用了十六個字,“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

好一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也不知道耶律大石去了一個完全模式的土地,是怎麼做到的。

但說來也不奇怪,如果去翻中國遊牧外遷史,這是正常操作,打不赢反而是笑話了。

即便如此,耶律大石也有困難的一面,前面說了,他西行的時候,根本沒帶多少人,而他的對手,則是中亞霸主塞爾柱突厥。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塞爾柱突厥是西突厥殘部建立的國家,經過數十年經營,已經打進了小亞細亞(土耳其半島),是中亞大陸首屈一指強國。

他們把拜占庭打得稀裡嘩啦,拜占庭皇帝都當過俘虜,是以教皇才跑到歐洲号召聖戰,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也就是所謂十字軍東征。

有時候你就不得不感慨,在中國練過級出門闖蕩,到底是什麼樣一個水準。

為什麼會與塞爾柱為敵?因為西喀喇汗投靠了塞爾柱,算是它屬國,耶律大石找小弟麻煩,老大當然得出面。

雖然馬利克沙死後,幾個兒子争位導緻帝國分裂,但雄風猶在。此時塞爾柱上司者是馬利克沙三子桑賈爾,他其實是個頗有作為的君主,擊敗了很多敵人,比如降服伽色尼王朝,将勢力範圍擴充到了印度河流域,帝國規模并不比馬利克沙在世時小。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桑賈爾也沒有托大,他不是一家出動,而是發動了聖戰,因為耶律大石是異教徒。

桑賈爾拉來了10萬伊斯蘭聯軍,這是《遼史》記載的數字,“西域諸國舉兵十萬”。實際應該更多,因為按傷亡率算,怎麼看都要比10萬多,打一場仗死近一半人,冷兵器戰争很難做到,隻有機關槍有這個威力。

但我隻能用10萬這個數字,因為凡西方記載,都在塞爾柱聯軍數量上含含糊糊,語焉不詳。

這也無關緊要,絲毫不影響耶律大石的光芒,因為他兵力少的多。不要說耶律大石全騎兵,人家也是,那旮旯都是遊牧民族,你想找個步兵來都難,壓根沒這概念。

戰争在撒馬爾罕北部沙特萬草原爆發,這個地方離高仙芝兵敗的怛羅斯不遠,桑賈爾很會選地方,撒馬爾罕自古以來就是中亞重鎮,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也是西遼河中府核心地帶。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是以這一仗耶律大石避無可避,戰前桑賈爾給耶律大石寫了一封信,要求他信奉伊斯蘭教立刻投降,否則兵戎相見。

耶律大石的答複是,沒有答複,于是桑賈爾進兵了。1141年9月9日,兩軍遭遇,列陣後耶律大石稍作觀察便說:“敵人太蠢了,擺的這叫什麼爛陣,攻它首其尾不能救,攻其尾則首不能援。”

桑賈爾如果聽到這話,一定很後悔沒有讀過《孫子兵法》。

雖然兵力處于絕對劣勢,但主動攻擊方卻是耶律大石。

塞爾柱聯軍分成了三部,右翼是桑賈爾大将庫吉馬,左翼是西吉斯坦國王(今吉爾吉斯斯坦西部),中軍則是桑賈爾親自指揮。

對方有十萬之衆,耶律大石有多少?撐死15000人。

既然敵人分三隊,耶律大石也下令分三隊進攻,蕭幹裡剌、耶律松山率2500人攻敵方右翼,蕭剌阿不、耶律術薛率2500人攻左翼。

左右翼各2500,按遼國軍制,中軍最多不過兩倍,也就是1萬人,合計1萬5千。

雖然我們史上出過不少以少勝多戰役,但要麼是防守,要麼有其它因素。比如官渡之戰老曹主要靠燒了袁紹糧草,而井陉口之戰韓信采用了背水列陣,中軍死守派出輕騎偷營。

沙特萬之戰則是硬碰硬,杜絕一切花哨。

換句話說就是,耶律大石的15000人一擁而上,幹沉了對方10萬人。

你問我怎麼做到的,我也不知道,我們史書覺得沒啥必要,一筆帶過,而中亞記載......似乎大概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任何人都不會對打輸的仗有刨根問底的興趣。

或者說他們也想不通,于是幹脆不寫。

如果非要我總結,能想到的隻有一條,就是組織紀律性。中國古代軍紀之嚴苛,舉一個例子,拔隊斬,如果隊長陣亡,全隊都要陪葬。據說這是朱溫定的規矩,實際上名将們大抵如此,李靖的規矩更殘酷,别說隊長,小隊任何一人陣亡,不把屍體搶回來都要砍頭。

《尉缭子》: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

《李衛公兵法》:“十殺其三号令三軍,十殺其七威震敵國。”

當然,這裡說的殺,都是自己人。隻有極其嚴苛的軍紀,才能逼出戰無不勝的隊伍,畢竟,讓人去打仗,幾乎等同于送死。

一将功成萬骨枯,很難說皚皚白骨裡,究竟是殺的敵人多還是自己士兵多,名将都是劊子手。

這或許也是在中國練過級的遊牧民族,出去戰無不勝的秘密所在,因為這裡的戰争就是地獄。

耶律大石部下有三類人,突厥人、契丹人和漢人,突厥應該是東喀喇汗士兵,而契丹和漢人則是他的舊部。

為什麼外國人用契丹代稱中國,西遼、耶律大石和十字軍的故事

阿西爾稱這些士兵猶如地獄中冒出的魔鬼,那是因為他一定沒見過真正的地獄。

卡特萬戰役結果是,桑賈爾的左右指揮官集體被俘,傷亡率接近5萬,僅達爾加姆狹谷就丢下了1萬多具屍體,《遼史》則稱“僵屍數十裡”。

桑賈爾是真正意義上的隻身逃走,跟随他的隻有15名馬夫,連他的王後都當了俘虜。也不知道這貨為嘛要帶老婆來,大概認為這場仗隻不過是遊山玩水,帶了老婆看熱鬧。

桑賈爾自此一蹶不振,回去後被敵對勢力囚禁,一直到死。他死後不久國土被花剌子模吞并,是以說十字軍東征隻是打了個寂寞,但依然沒打過。

基督教的誤會

耶律大石文武全才,他起初有很多想法,比如很不情願分封,甚至認為分封領土會導緻國家滅亡,我猜他一定讀過柳宗元的《封建論》。

阿西爾寫道:“這位契丹領袖告誡部下要居安思危,不給他們任何封地,并說如得到封地,就會肆虐。”

即便是忠心耿耿跟随他萬裡之遙的舊部,他也沒賜予任何土地,與其同時卻在大力發展農桑。

尹志平《過大石林牙契丹》詩:遼因金破失家鄉,西走番戎萬裡疆。十載經營無定止,卻來此地務農桑。

但最終西遼還是采用了分封制,而且是極松散的分封制,松散到什麼程度?屬國隻需交稅,連打仗都不用出兵。

每名國王都被授予一塊銀牌,這是遼國舊制,上面刻着“敕走馬牌”,作為天子象征,持有者可以調動遼國軍馬。而西遼的監管也放松到,隻派一名少監去收稅,隻要每年賦稅交夠,其它什麼都不管。

據說耶律大石曾想開科取士,中亞人考狀元?你讓他們打架行,讀書萬萬不行。

耶律大石做了很多努力,努力到漢語一度成為當地主流,《吉爾吉斯史》就說那裡曾出現高度繁榮的漢國文化。

但想讓中亞人讀漢家經典太難了,一本《論語》就能讓他們欲仙欲死,根本不現實。沒有開科取士就沒有選拔人才途徑,是以到最後,我們在《遼史》上隻看到相關軍職,看不到一個文職。

對屬國寬容,對宗教則更寬容。

我相信耶律大石啥都不信,塞爾柱稱他是異教徒,其實他對任何宗教都是如此。堂堂大遼進士,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這都是必修課。

是以西遼國宗教信仰非常豐富多彩,什麼都有,佛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甚至還冒出來一個新教派。亞賽維教,一種改版的、用突厥語講經的伊斯蘭教。

當然也不少了基督教,耶律大石的孫子,西遼末代國君直魯古的女兒,就是個虔誠基督徒。

她還把自己老公入了教,她老公也是大名鼎鼎,乃蠻部太陽汗之子屈出律。蒙古統一草原的标志,就是鐵木真擊敗了太陽汗。太陽汗戰死後,屈出律逃到西遼,被召為驸馬,而他掌握大權後,第一件事就是篡位,囚禁了老丈人自立為王。

是以說分封制,稍微有人安壞心,君主連反抗之力都沒有。

對于歐洲人來說,宗教隻有基督和伊斯蘭之分,既然被伊斯蘭稱為異教徒,那肯定是自己人,何況西遼國确實不少基督徒。于是慢慢流傳起這個神奇的傳說,東方契丹長老王約翰的故事。

這個傳說在歐洲經久不衰,以至于15世紀葡萄牙開辟新航線頭号目的,就是抵達東方和約翰長老結盟。

一切都源于沙特萬之戰對歐洲人的刺激太深,他們集合全歐洲之力,也拿塞爾柱沒辦法,而一支猶如神兵天降的契丹部隊輕易擊垮了伊斯蘭聯軍。

歐洲人的記載這麼說:“在撒馬爾罕西北的卡特萬草原,契丹擊潰了最後一個偉大的塞爾柱君主的軍隊,首次迫使中亞伊斯蘭教徒接受異教徒的統治。”(拉施特《史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