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将惜不得。半匹紅绡一丈绫,系向牛頭充炭直。”這首節選自國中國文課本的《賣炭翁》雖字數不多,但卻字字玑珠,針針見血,直戳當時社會中存在的種種腐敗現象,極具思想性與現實諷刺性。

讀完《賣炭翁》,想到頭發花白的老翁竟被貪官腐吏毫無底線的壓榨剝削,這樣的情景不禁令人倍感憤慨。于是每每讀完此詩,對于賣炭老翁被強買強賣後的生活境遇,大家都感到十分的好奇。

光天化日之下,朝廷官吏竟然明目張膽地開展“搶劫式”采買,這樣的張狂舉動難道不會引得當朝皇帝的注意?難道不會引得百姓反抗嗎?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其實像賣炭老翁這樣的悲慘經曆主要還得歸罪于這樣一個采集制度的設定——“宮市”。

宮市害人,“賣炭翁”何以度日?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朝統治開始從繁榮的頂峰逐漸轉向衰敗,不僅百姓民不聊生,國家财庫也因起義而大度虧損。

于是,為了節省開支,緩解安史之亂後國庫虧空的現狀,唐德宗李氏便下令設定了專門用于采購宮廷用品的“宮市”制度。

何為“宮市”?說白了便是借皇家之名義,自上而下地向平民百姓征集皇宮内所需物品的采購制度。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起初,“宮市”的設定其實效果不錯,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皇室的采購開支,百姓也能從中得到相應的補償與報酬,唯一的特權隻是皇家在交易中享有優先采購權這一點,是以無論是對君還是對民,二者之間還算平等交易。

但古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時間的遷移,專門負責民間采購的官宦權利逐漸交由皇宮内的太監掌管,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宮市”開始變了味道。

在心中打起小算盤的太監們計劃将皇室用來采購的撥款塞進自己的口袋,于是大肆剝削底層百姓利益的行為便逐漸出現。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這個時候,“宮市”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集市轉變成了太監們掠奪财富的手段,而君民之間的“平等交易”也已不複存在,更甚者還可能會出現賠本的買賣。

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百姓們大多還是敢怒不敢言,畢竟山高皇帝遠,若是沒有官員的上報,身處皇宮中的皇帝很難知悉來自民間百姓的疾苦。

而經常出入皇宮的太監卻能很好地掩人耳目。于是便出現了“皇帝上不知曉,百姓下不敢言”的窘境。

相比之下,這樣的狀況對于官太監而言無疑是絕佳的“撈金機遇”,于是以大太監為首的“黃衣白衫”們便成為了“強盜式掠奪”的象征。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黃衣白衫”成為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

為何說“黃衣白衫”會成為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禍首呢?其實這主要是源自太監們身着的衣物顔色。

由于當時參與采集的太監都統一穿着白色的長衫,而太監中的“上司”——大太監則身着黃衣,是以隻要在市集中看到身着黃衣白衫而且還在物色貨品的人出現,這就意味着自己可能會迎來一場賠本的買賣。

于是在當時,“黃衣白衫”便成為了令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的罪魁禍首。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按照詩中所說,身穿單衣的老翁被負責采購的太監用廉價的半匹紅绫和一丈绫換取了辛苦積攢了一年之久的千斤燒炭。換做現在來講,這樣的交易大概就是别人用30米的廉價布料換了你家2年的口糧。

如此不公的交易最終緻使賣炭翁失去了換錢的籌碼,這個冬天很可能會在饑寒交迫中艱難度過,而其中所獲利益都被官宦們裝進了自己的口袋之中。

“督察組”白居易偶遇清苦百姓“賣炭翁”

不過有一點還是令人欣慰的,若是仔細翻看文史,我們便能從中搜尋到賣炭翁圓滿結局的一絲絲“線索”。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衆所周知,《賣炭翁》這首詩是由唐朝偉大的詩人白居易所做,其實除了詩人的身份之外,白居易還是當時朝廷内的一名官員。官職放在如今大概就是“中央督察組”成員的角色。

再加上為了報答唐憲宗當年對自己的恩情,是以在任期間的白居易工作其實十分盡心盡責,時常将來自民間百姓的疾苦和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以信件的方式上報朝廷,以此來勸谏皇帝,維護民意。

是以說,在親曆了賣炭翁的悲慘經曆之後,作為“督察組”成員的白居易豈能袖手旁觀?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賣炭翁的最終結局

既然賣炭翁的遭遇有很大幾率會被白居易上報至朝廷,那這就意味着這場不公的交易即将被曝光在皇帝面前,而身處深牆大院中的皇帝本意也并非要剝削百姓,是以若是知曉此事,必定會給老翁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畢竟在當時的社會之中,像賣炭翁這樣的不公事件已經成為了百姓極度關注的熱點話題,是以合理地解決此事便成了安撫百姓,加強皇權的重要舉措。

而且參考當年唐代大詩人韓愈在《順宗實錄》中記載的相似案例我們可以推測,賣炭老翁很可能會有個不錯的結局。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當年,與賣炭老翁擁有一樣遭遇的賣柴老漢因為被官宦強買強賣而失去了應有的報酬,不僅如此,官宦們還要求老漢親自将木柴送至宮内。

說巧不巧,這件事被人發現并上報至皇帝唐德宗處,于是,氣憤之下的唐德宗最終下令立即罷免涉事官宦,此外還為賣柴老漢補償了數十匹綢絹。面對這樣的處理方式,說來也算極其圓滿的結局了。

但不論如何,像賣炭翁這樣的不公案例在民間依舊比比皆是,許多下層百姓仍舊在忍受着封建官吏的剝削與壓榨。

《賣炭翁》中老人的最終結局怎麼樣了?史料中記載得很清楚

像賣炭翁與賣柴老漢這樣的幸運也隻是個例,想想其他的“賣炭翁”們呢?是否隻能自認倒黴?親手将自己的勞動成果白白上交給太監宦官們?

歸根結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國家制度的不足,皇上對國事不上心,宦官太監又在民間大肆作亂,這樣的唐朝怪不得開始由盛轉衰,最終得到個無力回天的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