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首节选自初中语文课本的《卖炭翁》虽字数不多,但却字字玑珠,针针见血,直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极具思想性与现实讽刺性。
读完《卖炭翁》,想到头发花白的老翁竟被贪官腐吏毫无底线的压榨剥削,这样的情景不禁令人倍感愤慨。于是每每读完此诗,对于卖炭老翁被强买强卖后的生活境遇,大家都感到十分的好奇。
光天化日之下,朝廷官吏竟然明目张胆地开展“抢劫式”采买,这样的张狂举动难道不会引得当朝皇帝的注意?难道不会引得百姓反抗吗?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其实像卖炭老翁这样的悲惨经历主要还得归罪于这样一个采集制度的设置——“宫市”。
宫市害人,“卖炭翁”何以度日?
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统治开始从繁荣的顶峰逐步转向衰败,不仅百姓民不聊生,国家财库也因起义而大度亏损。
于是,为了节省开支,缓解安史之乱后国库亏空的现状,唐德宗李氏便下令设置了专门用于采购宫廷用品的“宫市”制度。
何为“宫市”?说白了便是借皇家之名义,自上而下地向平民百姓征集皇宫内所需物品的采购制度。
起初,“宫市”的设置其实效果不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皇室的采购开支,百姓也能从中得到相应的补偿与报酬,唯一的特权只是皇家在交易中享有优先采购权这一点,所以无论是对君还是对民,二者之间还算平等交易。
但古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随着时间的迁移,专门负责民间采购的官宦权利逐渐交由皇宫内的太监掌管,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宫市”开始变了味道。
在心中打起小算盘的太监们计划将皇室用来采购的拨款塞进自己的口袋,于是大肆剥削底层百姓利益的行为便逐渐出现。
这个时候,“宫市”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集市转变成了太监们掠夺财富的手段,而君民之间的“平等交易”也已不复存在,更甚者还可能会出现赔本的买卖。
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百姓们大多还是敢怒不敢言,毕竟山高皇帝远,若是没有官员的上报,身处皇宫中的皇帝很难知悉来自民间百姓的疾苦。
而经常出入皇宫的太监却能很好地掩人耳目。于是便出现了“皇帝上不知晓,百姓下不敢言”的窘境。
相比之下,这样的状况对于官太监而言无疑是绝佳的“捞金机遇”,于是以大太监为首的“黄衣白衫”们便成为了“强盗式掠夺”的象征。
“黄衣白衫”成为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
为何说“黄衣白衫”会成为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呢?其实这主要是源自太监们身着的衣物颜色。
由于当时参与采集的太监都统一穿着白色的长衫,而太监中的“领导”——大太监则身着黄衣,所以只要在市集中看到身着黄衣白衫而且还在物色货品的人出现,这就意味着自己可能会迎来一场赔本的买卖。
于是在当时,“黄衣白衫”便成为了令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罪魁祸首。
按照诗中所说,身穿单衣的老翁被负责采购的太监用廉价的半匹红绫和一丈绫换取了辛苦积攒了一年之久的千斤烧炭。换做现在来讲,这样的交易大概就是别人用30米的廉价布料换了你家2年的口粮。
如此不公的交易最终致使卖炭翁失去了换钱的筹码,这个冬天很可能会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度过,而其中所获利益都被官宦们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之中。
“督察组”白居易偶遇清苦百姓“卖炭翁”
不过有一点还是令人欣慰的,若是仔细翻看文史,我们便能从中搜索到卖炭翁圆满结局的一丝丝“线索”。
众所周知,《卖炭翁》这首诗是由唐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所做,其实除了诗人的身份之外,白居易还是当时朝廷内的一名官员。官职放在如今大概就是“中央督察组”成员的角色。
再加上为了报答唐宪宗当年对自己的恩情,所以在任期间的白居易工作其实十分尽心尽责,时常将来自民间百姓的疾苦和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信件的方式上报朝廷,以此来劝谏皇帝,维护民意。
所以说,在亲历了卖炭翁的悲惨经历之后,作为“督察组”成员的白居易岂能袖手旁观?
卖炭翁的最终结局
既然卖炭翁的遭遇有很大几率会被白居易上报至朝廷,那这就意味着这场不公的交易即将被曝光在皇帝面前,而身处深墙大院中的皇帝本意也并非要剥削百姓,所以若是知晓此事,必定会给老翁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毕竟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像卖炭翁这样的不公事件已经成为了百姓极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所以合理地解决此事便成了安抚百姓,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
而且参考当年唐代大诗人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载的相似案例我们可以推测,卖炭老翁很可能会有个不错的结局。
当年,与卖炭老翁拥有一样遭遇的卖柴老汉因为被官宦强买强卖而失去了应有的报酬,不仅如此,官宦们还要求老汉亲自将木柴送至宫内。
说巧不巧,这件事被人发现并上报至皇帝唐德宗处,于是,气愤之下的唐德宗最终下令立即罢免涉事官宦,此外还为卖柴老汉补偿了数十匹绸绢。面对这样的处理方式,说来也算极其圆满的结局了。
但不论如何,像卖炭翁这样的不公案例在民间依旧比比皆是,许多下层百姓仍旧在忍受着封建官吏的剥削与压榨。
像卖炭翁与卖柴老汉这样的幸运也只是个例,想想其他的“卖炭翁”们呢?是否只能自认倒霉?亲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白白上交给太监宦官们?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国家制度的不足,皇上对国事不上心,宦官太监又在民间大肆作乱,这样的唐朝怪不得开始由盛转衰,最终得到个无力回天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