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征路上,一觸即發的毛爾蓋之戰為何沒打響?一師參謀起了大作用

1935年7月,紅軍在長征中到達了川西北,蔣介石判定紅軍下一步行為為:一、經隴南或青海向西北,打通國際路線,與蘇聯溝通;二、東向岷江,面向大金川,建立根據地;三、以理番、懋功為新根據地,漸圖發展。以上三個方向,以第一項可能性為多。

不料,紅軍涉險犯難,出人意料地橫跨草地,北進甘南,将他的部署全盤打亂。于是,他急令胡宗南率第1師等主力向松潘地區集結,準備再次與紅軍決戰。

長征路上,一觸即發的毛爾蓋之戰為何沒打響?一師參謀起了大作用

經過長途跋涉,“天下第一師”官兵疲憊不堪。胡宗南登上城牆,繞城一周,仔細察看了城外地形,見崇山峻嶺環圍四周,唯一的一條古道由南而北穿城而過,松潘如一道堅不可摧的閘門,扼住了川甘交通。

這時參謀長于達建議: “不妨派支小部隊到毛兒蓋設防,預作前哨,可防匪突然兵臨城下,使我措手不及。”

胡宗南轉身朝傳令兵道:“令第1團加強營李營長跑步前來!”

李日基滿頭大汗跑上城牆,氣喘籲籲地立正報告:“第1團加強營營長李日基晉見師座!”

胡宗南辦事向來幹脆利落,指着地圖便開始下達任務: “指令你營明晨開拔,前往毛兒蓋駐防。”

“是!”

“任務是七個字:搜尋、警戒、打遊擊。若匪部來犯,能不能打,全由你自己做主,不必向我請示!”

“是。”

李日基跑步離去。

長征路上,一觸即發的毛爾蓋之戰為何沒打響?一師參謀起了大作用

7月8日,李日基率1000餘人馬抵達毛兒蓋,一條小河由北向南奔流不息,河雖不寬,卻流量很大,河水一洩千裡,聲震數裡。兩岸有百米寬的緩坡,種滿快要黃熟的青稞,東西兩座大山隔河對峙。西山腳下有一座喇嘛寺,寺内有座金頂寶塔。李日基走進寺廟,不禁喜出望外,裡面竟有二百間空房,據帶路的通司說,這個荒涼的地方是個宗教活動中心,每逢大集會,四方喇嘛雲聚于此,那些空房就是留給他們住的。

李日基下令全營進駐寺廟,然後帶着一隊士兵四處偵察,并且将地形圖繪好,派人送往松潘。

胡宗南看了地形圖,認為毛兒蓋戰略地位重要,于是電令李日基固守,攔截紅軍。李日基接電大吃一驚,當即回電說固守毛兒蓋至少需要一個團的兵力。胡宗南又下令補充第2團副團長率一個營前往增援。

那位副團長一到毛兒蓋,不由倒吸一口涼氣,說:“山雖大,卻不長樹木,齊腰深的茅草枯黃了大半,山的坡度較緩,幾個沖鋒就能直達山頂。無險可守,要構築工事,談何容易!孤軍深入到這麼個荒涼的地方,分明是上峰拿肉包子打狗嘛。”

長征路上,一觸即發的毛爾蓋之戰為何沒打響?一師參謀起了大作用

正在副團長煩惱之際,救星到了。

師部參謀李苾奉胡宗南之命到阿壩聯絡藏族土司,傳回松潘途中,路過毛兒蓋。副團長與他交情不錯,好肉好酒款待,席間唉聲歎氣,李苾問:“何事煩惱?”

“毛兒蓋乃赤匪必經之地,近聞有大隊人馬正翻越雪山,此地易攻難守,我們在此不過起前哨作用,真要固守無異于自取滅亡!”

李苾酒過三巡,已有些醉意,深為朋友擔憂。

“這個前哨遲早要被共軍拔除,”副團長誘導道,“既是放哨,何必這麼多人?師座處置不當啊!”

李苾若有所思,停杯投箸,慨然許諾:“我會設法調你回松潘,既為老兄解憂,也為黨國儲存實力。”

兩天後李苾回到松潘,胡宗南果然問守住毛兒蓋需要多少兵力。李苾說:“一個營足矣!”

長征路上,一觸即發的毛爾蓋之戰為何沒打響?一師參謀起了大作用

胡宗南沉吟半晌,終于悟出了李苾話裡玄機,既然毛兒蓋的作用不過是警戒,紅軍勢在必得,多投入兵力便多一份損失,于是電令那位副團長率部撤回。

幾天後一個深夜,胡宗南又接到李日基的告急電,于是果斷下令:

“該營接電立即撤回,并将電台砸毀;回來士兵一人賞洋10元,帶回武器一枝賞洋20元。”

李日基将電報譯到“并将電台砸毀”,便沒往下譯,抓起一支步槍,用槍托一頓猛搗,随後率部突圍。

當他逃到松潘時,上千人的加強營已不足百人。他深怕胡宗南處罰。正在惶恐不安之際,胡宗南的副官通知他去軍需處領賞,搞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問清情況,方轉憂為喜。

就這樣,紅軍一槍未放,占領了毛兒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