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他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曆經數代興建形成了一座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以及各種各樣經書、文書、畫像的佛教藝術寶庫。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然而在時代流逝當中,敦煌莫高窟也埋進了黃沙當中,鏟開這片黃沙的卻是一位道士,這個道士叫王圓箓,此人在曆史上有着頗多的争議,這種争議就是王圓箓“造成”了敦煌文物的流失。

王圓箓,1850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縣,晚清時期,西方列強不斷的掠奪,各種賠款壓得他們喘不過氣,生活所迫的王圓箓隻能外出謀生,他流落到酒泉,為了能夠吃上一口飯,入了道觀修行,人稱王道士。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作為太上老君的道士,卻成了釋迦牟尼的守護者,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圓箓感動了佛祖,1892年,王圓箓來到敦煌雲遊,這裡不知道走過了多少人,然而王圓箓卻在雲遊當中無意發現了這個寶庫。

在王道士的墓志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内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自從發現了這裡之後,王道士就深感一股責任感。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他主動承擔起了,清理泥沙的工作,四處募捐,為了能夠引起重視,王圓箓徒步50裡找到了當地知縣,并奉上了兩卷經書,但當地知縣視兩卷經書為廢紙,王道士求助無果,隻能盡微薄之力保護文物。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知縣汪宗翰,他對于金石學很有研究,王圓箓就跟他報告了這個情況,知縣帶着人馬勘察了一下,并順手帶走了幾卷經文,讓王圓箓守好這裡,然後就沒了後續。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王圓箓任不甘心,又帶着兩箱經卷,一路騎着毛驢奔赴肅州,風餐露宿,徒行800多公裡,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台廷棟,結果廷棟大人認為經書的字還不如他的字好看,王圓箓再次失望而歸,他甚至鬥膽給慈禧寫了一封信,但石沉大海。

王圓箓隻能回到敦煌莫高窟,繼續清理積沙,日複一日的守望着這片寶庫,1907年,一位英國人斯坦因找到了敦煌,斯坦因跟王道士一起清理,在長達兩個月的徹夜長談當中,王道士被他感動了。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這是第一次有人一起陪着他守護這塊寶藏,以至于斯坦因提出要帶着一些敦煌文物時,王道士并沒有阻止,根據《斯坦因西域考古記》記載。

“他表示後悔當時沒有勇氣和膽識,聽從蔣師爺的話,受了我那一筆大款子,将整個藏書全讓給我。受了這次官府的騷擾之後,他怕極了,于是,将他所視為特别有價值的中文寫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從斯坦因的記錄當中,王道士接受了一筆錢,不過這次帶走文物,卻又是在當地官府的的允許下,而王道士到死都沒有離開敦煌,就在莫高窟的大門外,有一座塔,那就是王道士的墓碑。

本是無價之寶的敦煌文物,他卻因一己私利,轉手買給了英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