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他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数代兴建形成了一座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以及各种各样经书、文书、画像的佛教艺术宝库。

然而在时代流逝当中,敦煌莫高窟也埋进了黄沙当中,铲开这片黄沙的却是一位道士,这个道士叫王圆箓,此人在历史上有着颇多的争议,这种争议就是王圆箓“造成”了敦煌文物的流失。
王圆箓,1850年出生在湖北麻城县,晚清时期,西方列强不断的掠夺,各种赔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生活所迫的王圆箓只能外出谋生,他流落到酒泉,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饭,入了道观修行,人称王道士。
作为太上老君的道士,却成了释迦牟尼的守护者,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圆箓感动了佛祖,1892年,王圆箓来到敦煌云游,这里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人,然而王圆箓却在云游当中无意发现了这个宝库。
在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自从发现了这里之后,王道士就深感一股责任感。
他主动承担起了,清理泥沙的工作,四处募捐,为了能够引起重视,王圆箓徒步50里找到了当地知县,并奉上了两卷经书,但当地知县视两卷经书为废纸,王道士求助无果,只能尽微薄之力保护文物。
1902年,敦煌又来了一位知县汪宗翰,他对于金石学很有研究,王圆箓就跟他报告了这个情况,知县带着人马勘察了一下,并顺手带走了几卷经文,让王圆箓守好这里,然后就没了后续。
王圆箓任不甘心,又带着两箱经卷,一路骑着毛驴奔赴肃州,风餐露宿,徒行800多公里,找到了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结果廷栋大人认为经书的字还不如他的字好看,王圆箓再次失望而归,他甚至斗胆给慈禧写了一封信,但石沉大海。
王圆箓只能回到敦煌莫高窟,继续清理积沙,日复一日的守望着这片宝库,1907年,一位英国人斯坦因找到了敦煌,斯坦因跟王道士一起清理,在长达两个月的彻夜长谈当中,王道士被他感动了。
这是第一次有人一起陪着他守护这块宝藏,以至于斯坦因提出要带着一些敦煌文物时,王道士并没有阻止,根据《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
“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从斯坦因的记录当中,王道士接受了一笔钱,不过这次带走文物,却又是在当地官府的的允许下,而王道士到死都没有离开敦煌,就在莫高窟的大门外,有一座塔,那就是王道士的墓碑。
本是无价之宝的敦煌文物,他却因一己私利,转手买给了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