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花欲燃吖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一篇經典短篇小說,故事通過“我”的視角見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節選部分的于勒蒼老而凄涼,“我”的父親母親為了避開這個“窮無賴”,草草地結束了行程,并換乘了聖馬洛号憂心忡忡地回了家。
這篇故事堪稱現實主義創作經典,明暗兩線,最終交叉,因其人物性格刻畫細膩而生動,被選材編入了中學課本。遺憾的是,教材的收錄難免會對原文進行“再加工”,在思想内容上對讀者進行引導,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所删改的部分和原文中的“靈魂”有了些許的偏差。
教材中着重刻畫了菲利普夫婦面對落魄的于勒前後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純粹的金錢關系”的社會價值觀,但是,除去對“金錢至上”的道德觀進行批判之外,原文中的許多人物細節包括被删減過的開頭和結尾,對于人性的探究和啟迪,反而更有深意。
故事的開頭由成年後約瑟夫回憶講起,他出生在一個并不怎麼富裕的家庭中,家中有兩個嫁不出去的姐姐,而母親對現狀十分不滿常常尖酸刻薄地譏諷父親,以至于父親經常是一副掩面羞愧的神色。
他們一家有個約定俗成的儀式,就是每周日都要盛裝打扮出現在海堤上,鄭重其事地望着從遙遠國度航行回來的船隻,念叨起幾百遍沒變過的話:“要是好兄弟于勒在這船上,該多讓人驚喜。”
在于勒成為正直而善良的兄弟之前,約瑟夫從家人口中聽說的叔叔于勒是一個“浪蕩子”,糟蹋過家裡的錢。
據說他當初行為很不端正,就是說他曾經揮霍過一些錢财,這在窮人的家庭裡是罪惡當中最大的一種。在有錢人的家裡,一個人吃喝玩樂無非算是糊塗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稱呼他一聲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難的家庭裡,一個人要是逼得父母動老本兒,那他就是一個壞蛋,一個流氓,一個無賴了。 雖然事情是一樣的事情,這樣差別開來還是對的,因為行為的好壞,隻有結果能夠決定。 總之,于勒叔叔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遺産吃得一幹二淨之後,還大大減少了我父親所指望的那一部分。
叔叔于勒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原文中“因為行為的好壞,隻有結果能決定”說明了于勒或許在常人眼中算不得太壞,甚至可以得到些同情和憐憫,但是他出生在一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卻因糊塗荒唐,讓哥哥一家也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這樣的結果,就顯得他是一個壞蛋。
窮人的家庭裡,揮霍是最大的忌諱。是以童年時的約瑟夫撕破了褲子,或者弄丢了扣子都會招來一頓臭罵,而菲利普一家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社交開支,選擇不參與任何吃飯的邀請,以免回請,待嫁的姐姐們還隻能穿自己做的裙子,連花邊都顯得極為奢侈。在這樣的家庭之中,約瑟夫就像一個繁重的累贅,足夠壓垮一個本就搖搖欲墜的家。
于勒被送到美洲之後,因為一些原因發了筆小财,來信說希望能補償曾因胡作非為給菲利普一家造成的損失,因為這份“迷途知返”的感動,菲利普一家重新“接納”了于勒成為正直善良的兄弟。
但是,這位兄弟所謂的回報也僅僅是一封信,而在兩年後的一天,菲利普一家再次收到于勒的來信,是因為他要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杳無音訊,并給菲利普一家畫了張大餅。
“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國。據說他在勒阿弗爾還有親戚,不過他不願回去找他們,因為他欠着他們錢。他叫于勒……姓達爾芒什,或者是達爾旺什,總之是跟這差不多的那麼一個姓。聽說他在那邊曾經一度闊綽過,可是您看他今天落魄到了什麼地步。”
短短幾年,積蓄的财富揮霍一空,年邁的于勒成為了船上兜售牡蛎的可憐人,他無法兌現當初的大餅,還要努力躲避欠下的債務,于勒不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也不是一個善于積累财富的務實人,揮霍成性是其劣根。
可這一切以一個孩童的視角來看,卻見證了父母親對叔叔于勒的絕情。“閹割”後的故事讓衣衫褴褛的于勒在人群中孤苦又凄涼,借由約瑟夫之眼,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一個虛榮又勢力的菲利普夫婦。
然而,回頭再看那句“因為行為的好壞,隻有結果能決定”,恍然發現,這其中也未必全有人性的扭曲,還有一部分迫于生計的不得已。
故事中删減了不少關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細節,而正是這些細節才讓故事有了更深刻更豐滿的情感。
哥哥、嫂子把于勒看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天天盼着他回來,是因為在于勒發達之前,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拮據到了不堪的地步,母親常常脫口而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話,父親則嗫嗫嚅嚅地張開了手摸一下額頭,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沉默不語,這種無可奈何的痛苦,是當時法國底層群衆的生存現狀。
得知于勒有可能回國,一家人每周都要去防波堤上等待“福音”的早日歸來,那種鄭重其事,翹首期盼的急切和焦灼,唯有删減的細節才有人物的靈魂。
我的父親穿着禮服,戴着禮帽,套着手套,讓我母親挽着胳膊,我的母親打扮得五顔六色,好像節日懸挂國旗的海船。姐姐們總是最先打扮舒齊,等待着出發的指令......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我現在還記得我可憐的雙親在星期日散步時候那種正顔厲色、舉止莊重、鄭重其事的神氣。他們挺直了腰,伸直了腿,邁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們的态度舉止關系着一樁極端重要的大事。
生活的窘迫使于勒成了他們家的救命稻草,他的來信成了家裡的福音書,母親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隻要這個好心的于勒一回來,我們的境況就不同了。”
即便在十年之内于勒叔叔沒有再來過信,可是菲利普的希望卻在與日俱增。
就在這一張一弛的叙述中,劇情很快迎來了跌宕起伏的一刻,待嫁的二姐因為于勒叔叔的一封信嫁給了當地的公務員,菲利普一家決定去窮人的旅遊勝地度假,在船上菲利普猛然發現日思夜盼的弟弟成了船上賣牡蛎的老頭,境遇比自己更加糟糕,這對菲利普夫婦是一個緻命的打擊。
情感上遭受重創的菲利普夫婦刻意避開這個“沒出息的人”,甚至為約瑟夫多給了一部分小費而大聲斥責,他們害怕女婿得知富翁于勒不再存在而遷怒女兒,一家人幾乎是落荒而逃,帶着幻滅且沮喪的心情逃離。
菲利普夫婦為何憂心忡忡?
是因為于勒并非于勒,而菲利普也不僅僅是菲利普,他隻是窮人幻想中希望的代指,是法國底層群眾在絕望的生存危機中,煥發出的一點希冀的光,然而,十年的等待成為夢幻泡影,所有的即将到來的光明重新回歸黑暗,這是一種深不見底的絕望和對明天的擔憂,遠不止是怕被拖累的困擾。
我再也沒見過我父親的弟弟! 今後您還會看見我有時候要拿一個五法郎的銀币給要飯的,其緣故就在此。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至上的道德觀淩駕于親情之上。約瑟夫童年的視角還未被社會腐蝕,天真無邪的他因為面對叔叔于勒,他沒有喊出口的名字,沒有給與溫暖和安慰人心的話成了心底的遺憾。
因為沒有喊過叔叔,他隻是記憶中父親的弟弟。
在孩子天真無邪的眼睛裡,隻有他才是發自内心地同情于勒,但是卻遠遠地止步于此。成年後約瑟夫将這份遺憾投注到了同樣的可憐人身上,懂得“為他人撐傘”才是人性最光輝的一面。約瑟夫用推己及人的溫暖化解身邊的悲傷,這種難得的善良,是經曆過苦難,見識過苦難的人,才能有的感同身受。
教材删減也無可厚非,畢竟象牙塔裡怎麼會懂現實的殘酷。
《儒林外史》從妻妾隐秘的上下之争,看嚴監生被“榨幹”的一生
《紅樓夢》周瑞家的送花挨怼,不是林黛玉刻薄,而是認清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