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作者:友书闲读

文丨花欲燃吖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故事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节选部分的于勒苍老而凄凉,“我”的父亲母亲为了避开这个“穷无赖”,草草地结束了行程,并换乘了圣马洛号忧心忡忡地回了家。

这篇故事堪称现实主义创作经典,明暗两线,最终交叉,因其人物性格刻画细腻而生动,被选材编入了中学课本。遗憾的是,教材的收录难免会对原文进行“再加工”,在思想内容上对读者进行引导,因此《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所删改的部分和原文中的“灵魂”有了些许的偏差。

教材中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面对落魄的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纯粹的金钱关系”的社会价值观,但是,除去对“金钱至上”的道德观进行批判之外,原文中的许多人物细节包括被删减过的开头和结尾,对于人性的探究和启迪,反而更有深意。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故事的开头由成年后约瑟夫回忆讲起,他出生在一个并不怎么富裕的家庭中,家中有两个嫁不出去的姐姐,而母亲对现状十分不满常常尖酸刻薄地讥讽父亲,以至于父亲经常是一副掩面羞愧的神色。

他们一家有个约定俗成的仪式,就是每周日都要盛装打扮出现在海堤上,郑重其事地望着从遥远国度航行回来的船只,念叨起几百遍没变过的话:“要是好兄弟于勒在这船上,该多让人惊喜。”

在于勒成为正直而善良的兄弟之前,约瑟夫从家人口中听说的叔叔于勒是一个“浪荡子”,糟蹋过家里的钱。

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 虽然事情是一样的事情,这样区别开来还是对的,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够决定。 总之,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减少了我父亲所指望的那一部分。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叔叔于勒是个不务正业的人,原文中“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决定”说明了于勒或许在常人眼中算不得太坏,甚至可以得到些同情和怜悯,但是他出生在一个本不富裕的家庭,却因糊涂荒唐,让哥哥一家也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这样的结果,就显得他是一个坏蛋。

穷人的家庭里,挥霍是最大的忌讳。所以童年时的约瑟夫撕破了裤子,或者弄丢了扣子都会招来一顿臭骂,而菲利普一家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社交开支,选择不参与任何吃饭的邀请,以免回请,待嫁的姐姐们还只能穿自己做的裙子,连花边都显得极为奢侈。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约瑟夫就像一个繁重的累赘,足够压垮一个本就摇摇欲坠的家。

于勒被送到美洲之后,因为一些原因发了笔小财,来信说希望能补偿曾因胡作非为给菲利普一家造成的损失,因为这份“迷途知返”的感动,菲利普一家重新“接纳”了于勒成为正直善良的兄弟。

但是,这位兄弟所谓的回报也仅仅是一封信,而在两年后的一天,菲利普一家再次收到于勒的来信,是因为他要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杳无音讯,并给菲利普一家画了张大饼。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戚,不过他不愿回去找他们,因为他欠着他们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什,或者是达尔旺什,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曾经一度阔绰过,可是您看他今天落魄到了什么地步。”

短短几年,积蓄的财富挥霍一空,年迈的于勒成为了船上兜售牡蛎的可怜人,他无法兑现当初的大饼,还要努力躲避欠下的债务,于勒不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也不是一个善于积累财富的务实人,挥霍成性是其劣根。

可这一切以一个孩童的视角来看,却见证了父母亲对叔叔于勒的绝情。“阉割”后的故事让衣衫褴褛的于勒在人群中孤苦又凄凉,借由约瑟夫之眼,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虚荣又势力的菲利普夫妇。

然而,回头再看那句“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决定”,恍然发现,这其中也未必全有人性的扭曲,还有一部分迫于生计的不得已。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故事中删减了不少关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细节,而正是这些细节才让故事有了更深刻更丰满的情感。

哥哥、嫂子把于勒看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天天盼着他回来,是因为在于勒发达之前,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拮据到了不堪的地步,母亲常常脱口而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父亲则嗫嗫嚅嚅地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沉默不语,这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是当时法国底层群众的生存现状。

得知于勒有可能回国,一家人每周都要去防波堤上等待“福音”的早日归来,那种郑重其事,翘首期盼的急切和焦灼,唯有删减的细节才有人物的灵魂。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我的父亲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套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挂国旗的海船。姐姐们总是最先打扮舒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我现在还记得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候那种正颜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

生活的窘迫使于勒成了他们家的救命稻草,他的来信成了家里的福音书,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即便在十年之内于勒叔叔没有再来过信,可是菲利普的希望却在与日俱增。

就在这一张一弛的叙述中,剧情很快迎来了跌宕起伏的一刻,待嫁的二姐因为于勒叔叔的一封信嫁给了当地的公务员,菲利普一家决定去穷人的旅游胜地度假,在船上菲利普猛然发现日思夜盼的弟弟成了船上卖牡蛎的老头,境遇比自己更加糟糕,这对菲利普夫妇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情感上遭受重创的菲利普夫妇刻意避开这个“没出息的人”,甚至为约瑟夫多给了一部分小费而大声斥责,他们害怕女婿得知富翁于勒不再存在而迁怒女儿,一家人几乎是落荒而逃,带着幻灭且沮丧的心情逃离。

菲利普夫妇为何忧心忡忡?

是因为于勒并非于勒,而菲利普也不仅仅是菲利普,他只是穷人幻想中希望的代指,是法国底层民众在绝望的生存危机中,焕发出的一点希冀的光,然而,十年的等待成为梦幻泡影,所有的即将到来的光明重新回归黑暗,这是一种深不见底的绝望和对明天的担忧,远不止是怕被拖累的困扰。

《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删去了3处关键信息,毁了原著的“灵魂”
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凌驾于亲情之上。约瑟夫童年的视角还未被社会腐蚀,天真无邪的他因为面对叔叔于勒,他没有喊出口的名字,没有给与温暖和安慰人心的话成了心底的遗憾。

因为没有喊过叔叔,他只是记忆中父亲的弟弟。

在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睛里,只有他才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但是却远远地止步于此。成年后约瑟夫将这份遗憾投注到了同样的可怜人身上,懂得“为他人撑伞”才是人性最光辉的一面。约瑟夫用推己及人的温暖化解身边的悲伤,这种难得的善良,是经历过苦难,见识过苦难的人,才能有的感同身受。

教材删减也无可厚非,毕竟象牙塔里怎么会懂现实的残酷。

《儒林外史》从妻妾隐秘的上下之争,看严监生被“榨干”的一生

《红楼梦》周瑞家的送花挨怼,不是林黛玉刻薄,而是认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