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作家在全國作代會:用文藝創作描繪好新時代新征程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上海作家也以優秀的文學成果回應時代要求,五年間,上海作協組織作家着力書寫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紅色題材創作經過系統的策劃、推進,更是結出碩果:為迎接建黨百年而部署的“紅色起點”紀實文學創作工程,2020年春先後推出第一輯,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生動讀本。此外,“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在上海作家中持續推進,由此帶動現實題材特别是聚焦上海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新實踐的創作。

澎湃新聞為您帶來上海作家代表團部分代表的文學感言。

上海作家在全國作代會:用文藝創作描繪好新時代新征程

上海作協“紅色起點”紀實文學創作研讨會

王偉:時代賦予了文藝工作者新的使命和擔當

(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為繁榮新時代的文藝創作、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指引了前進方向,明确了根本遵循。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強調了要充分認識文藝事業發展新的曆史方位,用文藝創作描繪好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明确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要展現于書寫人民史詩之中。總書記還要求文藝工作者跟上時代,開創文藝新境界,并用優秀創作成果展現中國新形象,充分顯現了時代賦予文藝工作的新的使命和擔當,非常契合我們的實際,讓我們能夠路徑清晰地找到新的工作着力點。而提出要在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自身價值,展現了總書記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個人的殷切期望。說到底,優秀的文藝作品,蓬勃發展的文藝事業,是靠一個個有着崇高道德修養和卓越藝術能力的文藝工作者來造就的。總書記強調要發揮組織優勢、創新組織體系,為深入做好新時代的文聯、作協工作提出新命題,我們要在引領、團結、服務好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不斷繁榮創作、多出精品力作的同時,更多适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穩步拓展作協工作的領域、視界,以有效的實踐,努力解答好這些新命題。

張宏森書記代表全委會所作的工作報告,是一個站位很高、立意深遠、視野廣闊、思考深入、契合實際的好報告。報告對過去五年工作做了全面總結,精要地概括了中國文學事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重要論述,呼應新時代的召喚,呼應人民的新需求,着力推進改革創新所取得的成績。報告闡釋新時代文學的豐富内涵,涉及到書寫新的史詩、滿足人民需求、奮力鑄就高峰、拓展空間形态、展現自信風範、共建精神家園、展現人類關懷、融入現代傳播等諸多方面,每一個方面都包含許多具體任務。

我們在地方層面,要把報告提出的重要觀點和具體任務,結合實際深刻地了解好、細緻地對應好,系統研究落實措施,以有力推動地方文學發展和作協工作融入全國大局,實作有力的提升。

鄭體武:以人民為中心 創作新時代新文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院長、翻譯家)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開宗明義: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立德樹人,培根鑄魂,文學不可缺席,書寫時代,講好故事,文學有其獨特優勢,不可替代,因為曆史總是以具象的方式,或者說文學的方式被記住的。要創造出無愧于新時代的新文學,一要向中外先賢學習,在影響的焦慮中尋求超越,二要向民間文學取經,從民間傳統中挖掘形象,母題乃至技巧。對前者大家一直都有共識,對後者,我們在延安和新中國建國初期有過成功經驗,但在認識和貫徹上有起伏,迫切需要重拾延安文藝精神。民間文藝是民族精神之所在,也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學,應是從民間來,到民間去的文學。隻有成為民間文學的組成部分,才能成就傳諸後世的新時代史詩。

蔡駿:回到千千萬萬人民中去

(作家)

相比五年前的寒秋,今天北京的冬日更溫暖怡人。第二次在人民大會堂傾聽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聽到了文學的聲音,聽到了我們民族在偉大複興時刻的聲音,很有幸,我們在場。

毫不諱言地說,我,紮紮實實地吃到了這個偉大時代的紅利。最近五年,我創作了多部長篇和中短篇小說,獲得過“郁達夫小說獎入圍獎”“上海文學獎”“梁羽生文學獎”,作品被翻譯為英、法、德、日、韓等語種。今年出版了上海題材的純文學作品《春夜》。如果生在别的時代,别的國家,我還有沒有機會靠文字吃飯,乃至改變命運呢?恐怕并不容易。

雖然,作家不應該是貧窮的,為人民群衆創造好故事的作家,得到市場的回報當之無愧,但這就是我們晝夜不息敲打鍵盤的原因嗎?這幾年,我發覺許多作家朋友過分關注作品的影視化,過分迎合市場尤其是影視資本的需求。還是回到那一句話,我們為何而寫作?今天我聽到習總書記說:“文藝作品不要沾滿了銅臭氣,不能當市場的奴隸。”

我想,我們是為了第一次讀到經典名著時的怦然心動,第一次想到某個好故事去找最在乎的人分享,第一次親眼見到喜愛的作家而感歎命運的奇妙,就像我們這幾天在作代會上所見到的無數前輩星辰們。不忘初心,不忘一顆熱愛文學的赤子之心,不忘一顆中國人的愛國之心,更不忘我們都來自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我們也終将回到千千萬萬人民中去的那一顆初心。

甫躍輝:在時代中寫作,在人民中寫作

今天上午進人民大會堂時,我帶了昨天從北京飯店拿的兩頁稿紙,還帶了一支原子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我做了一些筆記。其中有兩個詞頻繁落在稿紙上:一個詞是“人民”,一個詞是“時代”。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把我民族複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的脈動,把藝術創造向着億萬人民的偉大奮鬥敞開……”這樣的話語還有好多,而這些話都在指向許多寫作者終生都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處理個體寫作與自己置身的廣闊時代、億萬人民的關系。

每個寫作者都有自己的時代。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寫作者亦是這個時代的一員,無論人生和寫作,都必然會被時代裹挾。但寫作又是非常私人化的事。這其中天然地有着某種沖突。我們真能以一己之力,看清這個時代嗎?我們真能以一己之力,明了周身人們的内心嗎?這都不是容易的事,正如總書記講話中引用茅盾所說的:“一個做小說的人不但須有廣博的生活經驗,亦必須有一個訓練過的頭腦能夠分析那複雜的社會現象。”

在講話的最後,總書記引用了李白青年時代的一句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短短兩句,足見盛唐氣象。而後的李白,遊曆天下,懷才不遇,曆經戰亂,這些事情也都投影到他的詩裡。比他小十一歲的杜甫,經曆的盛唐時光自然要少一些,但年輕時也寫下過“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樣豪邁的句子,而當一個劇變的時代向他撲面而來,他的詩歌亦随之大變,那些沉默的黎民,那些求生的百姓,都在他的詩篇裡留下了自己無名的身影,這真如千年後魯迅先生所說的,“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在書齋裡寫作,更要在世界上寫作,更要在人民中寫作。我想,這是寫作走向宏闊境界的必由之路。

馬娜:書寫新時代的上海

習近平總書記說:“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這更加堅定了我多年來堅守的為人民寫作的信念,更加理直氣壯地堅定了讴歌時代的主旋律的創作方向。

盡管目前我對上海的認識還十分有限,但作為一名報告文學作家,面對上海的巨大發展總有一種想寫好今天的大上海的願望。我對書寫上海、書寫新時代的上海,滿懷激情。我将認真學習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牢牢銘記總書記的囑托,把自己融入到上海、融入到上海的文學事業、融入到上海的作家朋友和老師們中間去,以虛心好學的姿态,全面、深入和用感情去觀察、學習、感受、體味上海的一切,尤其是新時代的上海發展風貌、人民生活的萬千景象,以及這座偉大城市的每一個細節之處。

張宏森書記的報告總結了九代會以來的五年文學工作成績,他的報告中用很大的篇幅重點闡述了“新時代文學的使命、任務和要求”的八點,讓我對新時代文學的概念、任務、目标、方向等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我是一名部隊的報告文學作家,在以往的文學創作的十幾年時間裡,多次參加中國作協、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組織的文學創作活動,參加過“5.12”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九·三”大閱兵、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新農村建設、革命曆史紀念、脫貧攻堅戰等重大節點和重要事件的采訪與寫作,并且創作了一些作品。在這過程中,我也深刻地體會到,文學以人民為中心的意義和必要性,它不是一句空話,是需要花費一個作家的巨大努力才能完成得好或者說隻有深懷對自己的人民、對中國當代社會、對偉大的祖國具有真摯感情的人,才能深切地了解人民為中心的本質意義和文學創作意義。其次是一個作家要在這方面有所作為,那就必須隻通過勤奮、不懈的堅持與努力,領先堅實的腳力、眼力、腦力和筆力等幾個方面一起發力與使勁,才能真正完成好、實作好自己所寫的作品能夠“激勵人民”鬥志、鼓舞人民跟着黨所指引的方向,去努力實作奮鬥目标、創造美好生活的文學意圖和文學根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