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成功的育兒經驗不止一條,但不成功的育兒經驗往往都是同樣的錯誤”。
什麼是美好家庭的必備标簽?妻美夫帥?還是吃穿不愁?
剛結婚時,長輩們對新人的期盼無非就是家庭和順,而到了該生兒育女的年紀,長輩們的教導就變成了“給孩子立家規,不要過度縱容”。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你知道嗎?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家規不應該僅僅用在新成員上,妻子的“最強戰友”也同樣需要。
前段時間,一位寶媽的“家教經驗”就刷屏網絡。大家紛紛感慨:原來在幸福家庭的背後,這些“規矩”都不能少。

養娃後媽媽要及時給爸爸立規矩,這些家規會讓爸爸靠譜,讓愛升華
初為人父人母,在欣喜激動之餘,更多的還是面對未來的不确定感。
孩子的出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對于新手爸媽來說,如何才能更好的培養孩子,讓孩子從一開始就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發展,依舊是個不小的難題。
為此,不少寶媽翻遍了育兒經,給孩子定下了一套又一套規矩,試圖從他生活中的每一個方面入手來打造“完美寶寶”。
折騰了一段時間後卻發現,“最強戰友”—寶爸不靠譜,什麼育兒經都白搭!
想要讓“最強戰友”靠譜起來,這套家規你一定要學會。
“不應酬、少加班”,讓爸爸同樣參與“育兒圈”
女性與男性的性格特質,決定了生娃後的“女主内、男主外”的分工安排。為了能給剛出生的孩子更好的照顧,大部分的寶媽都會選擇休息在家,做一個“全職媽媽”。
與需要出門工作的爸爸相比,全職媽媽與孩子的接觸時間更多,相對來說也與孩子走得更近。而爸爸則因為加班或者工作繁忙,漸漸遠離了妻子和孩子組成的“育兒圈”。
在孩子的成長裡,父親的職責缺位會讓孩子産生“單親家庭”的假想,長期缺乏父愛的孩子,心理成熟度與犯錯誤的頻率都會更高。
想要讓孩子健康成長,爸爸就需要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好平衡,養成下班就回家的習慣。
“輔導功課、陪伴玩耍”,增加與孩子的互動
育兒是一個繁重的任務,盲目的将重擔交給寶媽,既大大增加了寶媽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對于孩子來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她們繼續要溫和體貼的母愛引導,也需要厚重有力的父愛支援。
當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時,失去父愛陪伴的孩子們就有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工作之餘,爸爸可以分擔起媽媽的擔子,陪孩子做做功課、或是一起戶外運動,通過增加互動,來提升親子的感情,減少距離感。
“不當着孩子的面吵架”,照顧到孩子情緒
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難免會磕磕碰碰。
夫妻之間也是這樣,當沖突出現時,大部分夫妻都是直接争吵,忽視了還待在一旁的孩子,言辭激烈不說,甚至還動辄就扯出來“離婚、分居”等字眼。
在大人看來,這樣的争吵隻不過是一時氣話,脾氣消了自然就好了;但對于擔心父母離開自己的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次争吵都像是在點燃家庭破裂的導火索。
想要讓孩子快樂成長,“不當着孩子的面吵架”就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在無法避免的争吵出現時,如果孩子在場,夫妻可以先控制好情緒,繞過讨論話題,等離開孩子視線時再繼續解決問題。
寫在最後
好的家庭關系,背後一定是夫妻雙方的共同發力,一旦其中的一方缺位,帶來的後果可能就無法想象。
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中,爸爸這一角色似乎永遠都被排斥在外,這讓孩子失去了完整的親情體驗,也對其成長道路上的價值觀養成有所影響。
聰明的寶媽們,在為孩子立“規矩”時,不要忘記寶爸的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