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德雙方對秦始皇陵核磁掃描,專家:發現了陵墓内的一個大秘密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秦始皇,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稱帝的統治者,他生平事迹以及他死後陵墓,都成為了考古學家們所重點關注的焦點。

中德雙方對秦始皇陵核磁掃描,專家:發現了陵墓内的一個大秘密

其中,尤其是有關秦始皇陵墓的種種猜測,以及那些駭人聽聞的未解之謎,更是得到一衆史學家的激烈辯論。

中德雙方對秦始皇陵進行了核磁掃描,專家表示:發現了陵墓内的一個大秘密!

中德聯合核磁掃描,竟發現秦始皇陵軍備庫

秦始皇帝陵被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以及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

自從1974年被發現一直到現在,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就沒有停止過,是以也不斷的有新的發現。

在《漢舊儀》一書中,就有一段有關修建秦陵地宮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去修築骊山陵墓,但是他們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挖到了地底一樣。而秦始皇聽後,便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而這“旁行三百丈”一說,則是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至今也沒有成功解讀,是以考古學家們對于秦始皇陵有着莫大的興趣。

中德雙方對秦始皇陵核磁掃描,專家:發現了陵墓内的一個大秘密

為了在不破壞陵墓的情況下,探索陵墓内的情況,于是中德雙方的考古專家,便通過對秦始皇陵進行核磁掃描不但清楚地掌握了墓穴的結構,而且,還發現了在地宮中埋藏了大量的建築群。

後來,他們對編号為K9801、面積13000多平方的陪葬坑,進行了試挖掘。而種種迹象都說明了,這個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中的一座大型的“軍備庫”。

軍備庫石甲胄制作精美,工藝高超

K9801陪葬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内外城之間,平面為長方形,其主體部分東西長為130米,南北寬為100米,在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

連同那四條斜坡門道,K9801坑的總面積就達到了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在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内,發現的面積最大的一個陪葬坑。

在試掘時,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铠甲以及石胄,其中的石質铠甲約有87領,而石胄約有43頂。

據專家們分析稱,那些石甲胄的制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的工藝。

中德雙方對秦始皇陵核磁掃描,專家:發現了陵墓内的一個大秘密

通過實驗可以了解到,若是手工加工一件有600片的甲衣的話,以每人每天工作8小時來計算,那麼,一件甲衣就需要三百多到四百多天來完成。

而陪葬坑内的铠甲以及甲胄,所用到的甲片的總數要超過500萬片,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帝陵的規模之大。

而也因為在K9801陪葬坑中探測出來的陪葬品,都是軍需物品,是以專家也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據介紹,出土的甲胄的甲片,全部都是用青石切削、打磨而成,并且那些甲片還根據人體的不同部位,設計成了不同的形狀,其中就包括有長方形、方形,還有覆瓦形、弧形以及尖尾形等等。

并且,每片甲片都有方形或者是圓形的小孔,都用扁銅絲連綴在一起。而在甲片未被疊壓的邊上,則有一道抹棱修飾甲片,未被疊壓的角都有抹角,使得甲片的疊壓更加的互相貼合。

這些甲胄的形态精美,其制作工藝也相當的高超。

中德雙方對秦始皇陵核磁掃描,專家:發現了陵墓内的一個大秘密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石铠甲雖然打磨工藝都很類似,但是在形态上卻是各不相同,甚至還有魚鱗甲。

此前,魚鱗甲一直被認為是出現在漢代,并由級别較高的軍官穿着,而此次在K9801中發現了魚鱗甲,這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秦始皇陵内文物衆多卻不深入挖掘,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危險

據《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辄射之。”這指的是陵墓内安裝有自動發射的暗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緻命的陷阱,并且據說墓中還有大量的水銀,是以貿然打開秦始皇陵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保護技術不成熟

《中國文物報》就曾報道說,即便非彩色的兵馬俑那樣相對不太容易發生變化的無機物,天長日久一直暴露在外,也生出了幾十種病菌。

此前也有過文物一拿出墓穴就發生變化的情況出現,是以在文物保護技術尚未成熟之前,把文物放在原來的地方是最好的辦法。

小結

相信在科學技術日益發展的未來,秦始皇陵能夠得到更完全的開發,既然現在的技術還不成熟,那就讓塵封的曆史,繼續沉睡在地下吧。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漢舊儀》、《中國文物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