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你站在門外無論怎麼看,也不會發現這處頹敗的院落曾經是一家規模酒廠的所在。透過它單薄鏽蝕的鐵門和褪色的磚牆,沒有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是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它當年的繁華與興旺的。
這裡是原菏澤縣(大黃集)酒廠的原址,自1951年公私合營的時候成立至1987年遷至菏澤市中華東路,菏澤縣(大黃集)酒廠在魯西南西部這個平凡的小鎮上奉獻了36個風與月各不相同的春秋。
大黃集位于菏澤市牡丹區西南邊陲,東與定陶南與曹縣西與東明為界。在泱泱華夏的曆史上,這個中原之西的小鎮或許顯得微不足道。但這裡的人民樸實無華,這裡的黃土厚重肥沃,這裡也曾出現過一些驚天動地的人物,諸如黃巢等。
根據曆史的綜合記載來看,黃巢的故村應該在今天大黃集南黃莊村一帶,黃莊在唐朝時屬于古冤句縣。而除了黃巢這樣的大人物外,大黃集也曾出現過一種值得誇耀的令中國人無比熱衷的飲料——酒。
大黃集出産的這種酒最初叫什麼名字已經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酒是大黃集人民的創造。大約在清朝之時,這裡就形成了許多釀酒的小作坊。後來因為當地一位在京城做官的人,将這種酒帶到了京城,讓清朝的皇帝嘗到了。皇帝一飲愛不釋絕口,于是将其列為貢酒。
因為這酒進了皇宮,是以後來就被稱作皇宮酒,再後來經過幾代人的傳承,皇宮酒又成了黃公酒。到了近代,由于解放戰争時期劉鄧大軍在大黃集楊湖村一帶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一場戰役被稱為大楊湖戰役。是以,解放後為了紀念大楊湖戰役的勝利,又把黃公酒改為了楊湖酒至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菏澤縣在今天的大黃集鎮大黃集村北即今天的大黃集鎮衛生院西側建立了菏澤縣(大黃集)酒廠。這也是一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吧,将大黃集黃公酒的生産工藝用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建設上。
菏澤縣(大黃集)酒廠的建立,不僅對當時菏澤縣的财政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也一定程度上給當地人民帶來了一些福音,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利民。六七十年代是新中國最血氣方剛的年代,那個年代是筚路藍縷創業的年代,更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黨的光輝下奮發圖強的年代,菏澤縣(大黃集)酒廠正是在那個最青春的年代“崛地而起”的。
将近半個世紀過後,你别看它今日破爛不堪一片荒蕪和凄傷,似乎無人問津成了大時代最寂寞的角落。但你可知,當年這裡也是一處繁華忙碌之所。一群樂觀奮發的青年男女,曾在這裡進進出出、用青春澆灌汗水。他們陽光、建康,心無旁骛。
今日的老酒廠,許多建築已經經不住歲月風雨的吹打,有的已經倒塌了。但當年這裡最紅火的時候,也肯定是菏澤地區少有的“大廠”,這裡的工作也曾讓許多意氣風發的青年人豔羨、渴求。
直沖藍天的水塔,在今日看來已經是再平凡不過的建築了。但在那個年代,這應該是比較高科技高水準的建築了吧。水塔在當時對于一個酒廠來說不次于中樞地位,我覺得,在那個年代建設這樣一座水塔,不比今日建設個某某橋某某大廈來的輕松來的讓人熱血沸騰。
人會老去,事物也會老去。然而,歲月過後往往是物是人非。老酒廠還在那兒隻是殘破了點,它靜靜的坐落在那裡從未挪移。但當年在那裡高歌猛進的男女不見了,他們都去了哪裡沒有人關心。當年廠裡最帥的那個男人最後娶了誰,當年廠裡最漂亮的那個女子最後又嫁給了誰,估計這些問題除了在那裡生活工作過的人,沒有人會關心。正如這座被廢置的酒廠,不知道它今天還有什麼用武之地。
後語:本文隻作回憶之談,部分資訊來自老酒廠附近群衆之口,可能有不翔實之初,望讀者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