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指令雍正一生不準踏上五台山,到底是啥原因

“世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寺占多”,自東漢時期,佛教第一次從印度傳入中國,逐漸在這裡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發展得極為興盛。衆多的佛教寺院,為了展現不染紅塵、清修世外的宗旨,絕大多數都會選擇在遠離鬧市的名山大川之畔。比如衆所周知的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從古到今一直是佛門弟子向往的聖地。

康熙指令雍正一生不準踏上五台山,到底是啥原因

清朝皇帝與五台山之間,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關系。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野史中就傳說他看破紅塵,來到五台山出家為僧。雖然這個傳說缺乏足夠的史料依據,但卻在民間影響很大。順治死後,清朝帝王們與五台山的聯系有增無減,共有三位皇帝,先後十一次登上五台山。

康熙帝在位期間,先後在康熙二十二年二月、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四十九年,五次登上五台山。康熙在這裡飽覽壯麗風光,修繕寺廟道路,接見各大寺廟主持與活佛,接見蒙古、西藏王公大臣,巡幸五台山成為康熙年間一項極為重要的國事活動。

康熙指令雍正一生不準踏上五台山,到底是啥原因

乾隆在位期間,對五台山的興趣更為濃厚,比康熙有增無減。他先後在乾隆十一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二十六年、乾隆四十六年、乾隆五十一年、乾隆五十七年六次登上五台山,創造了清朝乃至古代帝王巡幸五台山的紀錄。乾隆在五台山的活動内容,幾乎完全克隆爺爺康熙,隻是規模更大、次數更多。

嘉慶十六年,嘉慶皇帝在文武百官扈從陪同下,也來到五台山巡視了一番。此後,清朝因為逐漸進入風雨飄搖的亂世,皇帝們大規模出宮巡視的機會越來越少,清朝皇帝與五台山的聯系才逐漸趨于中斷。

康熙指令雍正一生不準踏上五台山,到底是啥原因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康熙、乾隆都曾一趟又一趟往五台山跑,而夾在二人中間的雍正,為何一次也沒去過?須知雍正本人是個非常虔誠的佛門弟子,他的《禦選語錄》之中明文記載:“朕少年時,喜閱内典,惟慕有為佛事”,從年輕時就開始潛心學佛,與當時的高僧喇嘛多有往來,還自号“圓明居士”。他這樣的人,對佛門聖地五台山的興趣應該更濃厚才對。

康熙指令雍正一生不準踏上五台山,到底是啥原因

原來,不是他不想上,而是他老爸康熙不讓他上。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帝第四次巡幸五台山,幾個皇子也随同出行,其中也有還是皇四子的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由于胤禛此行負責協調監督随行隊伍的後勤供應、安全保衛事宜,他未能全程陪同父皇上山,而是駐跸山下台懷鎮。但雍正依然難掩興奮之情,寫下了好幾首詩,表達他對佛家的憧憬向往與感悟。

其中的很多詩句,“梵鐘缥缈香雲外,寶翰昭回古殿頭。神表天弧開淨域,河沙浩劫頌宸遊”,“世界三千空色喻,豈離般若一毫光”,“鳥亦通禅悅,松如響梵聲”,“曼殊說法今何在,參客空尋趺坐痕”等等,一派超然物外、飄飄欲仙的佛學氣息。

康熙指令雍正一生不準踏上五台山,到底是啥原因

康熙看後,不由得暗自心驚。他的父親順治曾經一度沉迷佛法,不愛江山愛佛門,險些出家為僧。身為皇四子的胤禛,看來也已經對佛法有了極為濃重的喜好和研習心得,如果再讓他沉迷不已,隻怕會鬧出個“皇子出家”的鬧劇。康熙一念及此,如坐針氈,立即面谕胤禛,一生不準他踏上五台山,以此警醒他不要在佛學中沉迷過深。好在雍正是個聰明絕頂的人物,馬上了解了父親的深意,結果他謹遵父命,一生未曾踏上五台山。

參考資料:《禦選語錄》《東華錄》《清涼紀遊一十四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