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楚國是南方一個古老的大國。商代時,楚曾是商的同盟國。商周之際,楚的先祖曾經輔佐過周文王。周成王時,封楚國的祖先熊繹以子、男爵位的田地,熊繹與魯、衛、晉,齊等國共事周王。是以,楚國并非西周初年分封的國家,而是周王通過封、賞的辦法拉攏過來,使其服從周的統治的一個南方古國,它和周王沒有血緣和親戚關系。直到春秋時期,中原諸侯還常把楚國看作“蠻夷之邦”,楚國的君主也自稱蠻、夷,很少和中原各諸侯國來往。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一、楚國的經濟文化在某些方面确實超過了中原地區

我們知道,蠻、夷、戎、狄,在當時并不是以種族來劃分,而主要以文化來劃分。凡是居住于平原地區的文化先進的居民,往往稱為諸夏,居于山區的文化落後的居民,則被稱為蠻、夷、戎、狄。

解放以後的大量考古發掘證明,楚國所在的江漢流域考古遺址的文化發展水準,并不比同時期黃河流域的考古遺址的文化發展水準落後。解放後發掘出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鐵器、青銅器、漆器等,很多都在江漢流域,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左傳》記重耳在楚國時曾對楚成王說:“羽毛齒革”等物産,都産在楚國,其中傳到晉國的,隻是楚國的多餘部分,足見楚國物産的豐富。

城濮之戰中,晉國軍隊人數和武器都不足,“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可以看出晉國武器的數量和品質不如楚國。在城濮之戰前十年,有一次鄭國國君去朝見楚成王,“楚子(王)賜之金(青銅)”,“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兵器)。故以鑄三锺。”這也證明,楚國鑄兵器的青銅比較充足,而鄭國還缺乏青銅兵器。鄭國是春秋時工商業很發達的國家,而楚國的青銅器鑄造業遠勝過了鄭國,證明楚國的手工業技術勝過了中原地區。戰國時期楚國以制造鋒利的鐵劍而聞名,也說明了戰國時楚國的經濟文化在某些方面确實超過了中原地區。是以,加給楚國蠻、夷的稱号并不合适。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二、楚國勢力迅速發展起來

楚國地區廣大,物産豐富,氣候暖和,在春秋初年國力迅速發展了起來。楚國迅速發展的原因,除了地大物博以外,又因為它本是商的同盟國,繼承了一部分商代的文化,加上春秋初年楚國的幾代君主都比較有作為,而平王東遷後王室衰微,周王對楚的壓制和威脅不再存在;楚國四周的地區多是一些蠻夷和姬姓小國,對楚國形不成威脅。這些都是楚國發展壯大的條件。

楚國的君主很早就想與周王争布天下。西周夷王、厲王時,楚國的君主熊渠就自立他的三個兒子為王,後來熊渠怕被周厲王讨伐,去掉了王号。春秋初年王室衰微,楚國勢力迅速發展起來,乗機滅掉了四周的很多小國。國君熊通自立為楚武王,其孫楚成王與齊桓、晉文、秦穆同時,積極向北擴張。但楚成王北上的軍隊先為齊桓公遏制于召陵,後被晉文公擊敗于城濮,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

到了楚莊王即位後,着實整頓了一番内政,再次北上,終于稱霸于中原。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三、一飛沖天的楚莊王

楚莊王登位前,楚國的統治者是楚穆王,國勢比較強大。莊王登位時,國勢一度衰弱的晉國利用楚穆王死去的機會,又重新聯合中原諸侯,成為霸主。連經常跟楚結盟的陳、蔡,也參加了晉國的聯盟。

楚莊王在登位的最初三年,日夜在宮中喝酒遊戲,不理國家的政事。楚國的大臣們去勸他,他置之不理,後來幹脆下道指令:“凡是敢來動谏的一律處死不赦!”這樣,很多大臣不敢講話了。

有一天,申無宇進去勸谏,隻見莊王左手抱着從鄭國娶來的妃子,右手抱着從越國來的宮女,在一片鐘、鼓的音樂聲中喝得大醉。申無宇上前說:“我想給大王猜個謎語。”接着說道,“有隻大鳥,高居于山岡之上,一連三年不飛不叫,您說這是什麼鳥呢?”莊王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這是不平常的鳥!”莊王停了一下,又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申無宇就退了出去。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過了一些時候,莊王奢修樂的生活仍然照常,大夫蘇從便跟申無宇商量,覺得對莊王單靠勸谏或講故事去啟發他,已經不起什麼作用了,便大膽地進官求見莊王。莊王說:“你還敢來勸谏嗎?”蘇從說:“我不怕死。如果大王殺了我,我為了楚國而死,是楚國的忠臣,死也值得的。”莊王猛地站了起來,說“好,我們以後一塊好好幹吧!”他從此罷去了淫樂的生活,每天聽政,任用申無宇、蘇從管理國政,殺掉了專橫跋扈腐敗無能、為害楚國的大小官員幾百人,選拔了賢惠有才能的官員幾百人,楚國朝野上下都很高興。當年,楚國就滅掉了庸國。

原來,楚莊王并非是一個庸庸碌碌的酒色之徒。他确實想“一鳴驚人”,使楚國成為霸主的。但是,當時楚國的實權掌握在宗法大貴族若敖氏手裡,楚莊王底下一班人很多是若敖氏的一黨。

楚莊王登位之初,故意天天喝酒作樂,一方面讓令尹鬥越椒(令尹即宰相,鬥越椒即若敖氏的大宗,當時是宰相)不注意自己,使若敖氏一黨的人充分暴露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究竟朝廷中哪些人是真正擁護自己的忠臣。這就是楚莊王“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用意。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四、若敖氏一族被滅,從此楚國的大權集中在莊王手裡

莊王登位的第九年,令尹鬥越椒看到莊王的勢力越來越大,乘莊王北伐陸渾戎的機會,起來叛亂,殺死司馬芳賈,駐兵烝野(楚邑名),想進攻莊王。莊王開始時用了王室的後裔去做抵押,與越椒講和,但越椒不受,進攻莊王。莊王下令讨伐,兩軍在臯浒激戰。越椒善射,連射兩箭,未中莊王。莊王下令擂鼓進軍,大敗若敖氏,殺了鬥越椒,消滅了若敖氏一族,從此楚國的大權集中在莊王手裡。

春秋中、後期,楚國的王權比較強,沒有出現像齊、晉等國那樣的地方卿、大夫專擅國政的情況。這和楚莊王平定内亂、消滅若敖氏、集中王權是有很大關系的。

“三年不飛一飛沖天”:楚莊王登位的前三年,為何不理國家政事?

莊王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而有賢才的人來管理國政,改革了政治,特别是他請了一位素負盛名、有才幹而不願當官的隐士孫叔敖為令尹。在孫叔敖的輔佐下,楚國開墾荒地,劃分土地,興修水利,整理河道,發展了農業生産。特别是他動員群組織了幾十萬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勞動,在今安壽縣南修建了一道規模很大的灌溉管道——芍陂,不僅對防止當時淮南一帶的水澇災害起了很大的作用,還灌溉了一百多萬畝的農田,促使了農業生産的更大發展。孫叔敖還協助莊王改革内政,訓練軍隊。楚國比過去也更加富裕、強大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