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困擾大明200年的河套之患

困擾大明200年的河套之患

蒙古人滅亡宋朝之後,統治中華大地近百年,其後漢人驅除蒙古人建立大明,重新恢複漢家江山。

此時也留下了不少隐患,其中最為艱難的便是河套之患。

河套之患又稱北虜入套,自永樂年間北方防線有所松動後便出現了。

明英宗朱祁鎮的正統年間最為厲害,期間明憲宗朱見深雖曾收複河套,但由于明孝宗的失誤,導緻河套在弘治時期重新丢失。

大明為何一定要收複河套地區呢?

其河套地區是指今天内蒙古自治區和甯夏自治區境内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黃河沿岸地區,因黃河經過此地時形成一個大彎曲狀流域,故稱河套。

河套地區一直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政權的兵家必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此處進可控制關西以北,退可扼守要道,故此終明一朝,蒙古諸部從未放棄在此處屯兵。

其次,便是此地土質肥沃,水草豐美,耕牧兼宜。

《明史記事本末》中對其記載為“套周圍三面阻黃河,土肥饒,可耕桑。東西可二千裡;南至邊牆,北至黃河,遠者八九百裡,近者二三百裡”。

是養馬的良地,北方尤其是西北,再無此處良地。

是以,明朝想要制衡蒙古,這塊地方是說什麼也不能丢,是為出于備軍的需要。

其三是曆史因素。

自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大軍驅逐匈奴之後,地處農牧交界地帶的河套地區便一直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必争之地。

明朝初年,元朝勢力退回蒙古高原本部,明、蒙雙方數次交手互有勝負。

困擾大明200年的河套之患

明太祖朱元璋認識到單純依靠軍事手段,并不能消除蒙古的威脅,于是開始采取以守備為主的邊防政策。

而明軍對此處地區可謂是費盡心血。

自明朝建立後,對蒙古進行追擊,直至永樂時期依舊尚未停止用兵。

從永樂至成化,弘治至明末,這場堪稱大明最艱難的一戰足足打了數百年!

首先自永樂帝時期,北部防禦出現松動,這使得明初在河套地區完整的防禦體系上出現了漏洞。

河套地區從此直接暴露在蒙古面前,蒙古諸部以河套地區為常駐之地,頻繁南下騷擾明朝邊地及中原地區。

明英宗時期,鞑靼部落的孛來多次帶兵襲擾河套地區,但都被明軍的涼州都督毛忠打敗。

明英宗派兵屯兵邊境,數次開戰,雙方互有勝負。

困擾大明200年的河套之患

到明憲宗時期,蒙古部族内部權臣間不斷的紛争、汗位争奪,不斷南下入犯。

明政府試圖阻止蒙古在套内住牧。

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蒙古各部開始大規模進入河套地區,河套漸成為其久居之地。

此後,明朝連續十年屯兵二十餘萬在河套。

到嘉靖年間,更是一度主建軍事工程,但工程進展緩慢。

而蒙古騎兵的入侵卻依然如故,加之嚴嵩等奸臣誤國,俺答部自山西大同南下京師,庚戊之變爆發,明王朝再也無心收複河套。

長達百年的河套争奪戰,以明王朝的失敗而告終。

直到1616年,總兵杜文煥在延綏邊關數次重創河套部長猛克什力等,河套部落才重新歸順明朝。

但是此時,大明已經千瘡百孔。

外有滿洲虎視眈眈,内有天災人禍、朝政腐敗,農民起義不斷。

河套地區的收複也對于大明的江河日下再無回天之術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