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物|考古重大發現:陝西江村大墓确認為漢文帝霸陵

文物|考古重大發現:陝西江村大墓确認為漢文帝霸陵
文物|考古重大發現:陝西江村大墓确認為漢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K27出土一組印章

文物|考古重大發現:陝西江村大墓确認為漢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K27三維正視影像圖

12月14日,從國家文物局主辦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傳出重大考古消息: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确認是漢文帝劉恒霸陵。這一發現糾正了自元代以來普遍認為霸陵位于鳳凰嘴的錯誤認知。該考古發現解決了西漢十一陵的名位問題:包括漢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漢帝陵規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為西漢帝陵制度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考古資料,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後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己亥,西漢第三位皇帝——開啟“文景之治”、為漢帝國崛起奠定堅實基礎的漢文帝劉恒崩于長安未央宮,後入葬霸陵。據《史記·孝文本紀》載:“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漢文帝一生注重簡樸,在葬制上開了薄葬之先河。由于“不治墳”,史料記載又少,多年來學者們隻能根據隻言片語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

元代以來普遍認為霸陵在“鳳凰嘴”

在陝西西安白鹿原東北角有座山,人稱“鳳凰嘴”,山下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為霸陵立的正名碑:“漢文帝霸陵”。根據目前已知,“鳳凰嘴”是霸陵這一觀點最早應該是由元代學者駱天骧提出的,他在撰寫的《類編長安志》卷八記載:霸陵“在京兆通化門東四十裡白鹿塬北鳳凰嘴下”。清嘉慶年間編撰的《鹹甯縣志》也認為:“霸陵,在楊家屹塔北鳳凰嘴。”而從駱天骧往前追溯,北魏地理學家郦道元在《水經注》中曾明确提到漢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但是沒有提具體的位址。

20世紀上半葉,多名中外學者先後到鳳凰嘴考察,都認定鳳凰嘴就是霸陵,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數次考古調查,也得出同樣結論。

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直至21世紀,考古工作者陸續采用考古勘探、地質探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多次對“鳳凰嘴”進行了大範圍的細緻探查。令人驚訝的是,除其下的十餘通明、清碑石外,“鳳凰嘴”并未發現陵墓類遺迹,甚至沒有發現人為開鑿過的痕迹。

據考古項目負責人曹龍介紹:西漢帝陵傳統,陵園一般建于黃土台塬的邊部,除帝陵陵園較為高隆外,整個陵園内較為平整,高差不大。“鳳凰嘴”與陵園内最低處高差達230米,在建陵過程中難以建設外藏坑、禮制建築等設施,并且與窦皇後陵封土相距2100米,距離太大,帝陵顯然不可能在那裡。

依據這樣的推測,考古人員對北距“鳳凰嘴”約2000多米的窦皇後陵進行了考古勘探。2006年至2009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霸陵陵區進行搶救性勘探和試掘,發現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2011年至2013年,根據西漢帝陵大遺址考古工作計劃,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焦南峰研究員帶隊對霸陵、南陵陵區展開了大範圍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大緻探明了兩座陵區遺存的分布範圍與形制布局。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東郊白鹿原西端,北距鳳凰嘴約2100米,東距窦皇後陵800米,為霸陵陵區内的重要墓葬遺存。自2017年至今,考古勘探發現了江村大墓的“石圍界”、圍合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的外陵園牆,以及建築遺址、陶窯等,發掘了江村北陶窯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漢墓等,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取得了豐碩成果。

江村大墓周邊發現陶窯遺址、外藏坑、陪葬墓

西漢帝陵、後陵一般東西排列,“帝東後西”或者“帝西後東”。窦皇後陵現存“覆鬥狀”封土,高28米,墓葬形制為“亞”字形,其中東墓道最長,勘探長度77米,寬6到23米。因墓室上壓封土,勘探困難,情況不詳。窦皇後陵封土外圍分布有10多座外藏坑,平面呈長條形,最長者54米,短者僅5.2米,寬度多在4米左右。勘探發現,窦皇後陵四面有夯牆遺址,中間位置為門址,西北角有一處夯土基址。

江村大墓東距窦皇後陵約800米,墓葬形制為“亞”字形,地表無封土,墓室邊長73米、深30餘米,東墓道最長,約135米,南北寬約10到40米。墓室四周有115座外藏坑,平面形制多為長條形。其西南角發現的38座外藏坑規模較小。江村大墓外圍有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暫名“石圍界”),邊長約390多米,寬1.5米,石圍界外側四面正中有門址。在江村大墓、窦皇後陵外圍還通過勘探、試掘發現了夯牆遺址,東西殘長1200餘米,南北寬863米,牆寬約3.5米,應為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的外陵園牆址。

文物|考古重大發現:陝西江村大墓确認為漢文帝霸陵

陶窯遺址出土的筒瓦及瓦當組合

在外園牆以内,江村大墓東、西兩側發現兩組外藏坑,東側共有14排22座,西側僅有1座;其北側探出建築遺址1處;窦皇後陵周邊也有3處建築遺址。另外,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後陵之間發現一座“甲”字形墓葬,通長54米,墓室邊長19米,深13米。

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江村大墓周邊探出陶窯遺址40多處。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西、北3000到4000米的區域内分布有數十座“甲”字形大型漢墓,目前發現3組20多座。這些墓葬應為霸陵陪葬墓。

外藏坑清理出多枚明器官印

2017年至2018年,為配合基本建設工程,考古人員對位于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處的17座陶窯遺址進行了發掘。一般2到5座共用一個操作間。操作間南北長5到13米,寬4米左右。陶窯由火門、火膛、窯室、煙囪構成。遺址内清理出土大量漢代闆瓦、筒瓦、瓦當,幾何紋方磚,陶水管等建築材料殘件以及陶罐、陶壺、陶缽、陶盆等。根據其位置及出土遺物多為漢初的情況來看,這批陶窯應當是為霸陵營建燒制建築材料的作坊遺址。

2017年開始,考古人員對江村大墓東北、西南區域的8座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位于西南角的兩座小型外藏坑内清理出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餘外藏坑均為帶斜坡道的豎穴土圹。坑壁兩側有“之”字形台階,底部有木椁遺迹。坑内遺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個别戴有刑具)、陶器、鐵器、銅器以及漆木器遺迹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還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倉印”“廄廥”等明器官印多枚。

2018年至2019年,為配合基本建設發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約3900米處的23座漢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為豎穴木椁結構。墓葬雖被盜嚴重,但仍然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伎樂俑、陶編鐘、編磬等珍貴文物200餘件。另外,其他墓葬還出土了帶有“襄城家”銘文的銅鋗等文物。

根據以上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成果來看,江村大墓及其周邊的遺迹,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陵區,與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等西漢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體規模相當,并有顯而易見的發展演變軌迹。結合文獻記載,确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帶字文物等,證明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現實中的西漢帝國”的建設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的衆多帶有草原風格的金銀器是先秦兩漢時期農牧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直接證據,見證了中華文明由“多元”到“一體”的曆史發展趨勢。

責編:賈亭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