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作者 / 坦克

“誰說進口片被叫停了?又造謠!”

的确,雖然自從11月12日《叢林奇航》之後,已經整整一個月沒有好萊塢分賬片公映,距離下一部明年1月14日的《黑客帝國4》也還有一個月的空窗期。但另一邊,保加利亞影片《榮耀時刻》、波蘭買斷批片《盲琴師》、俄羅斯批片《反恐特戰隊:清盤行動》、巴基斯坦動畫《奇幻森林之獸語小子》接連空降定檔,6年沒有被引進的南韓電影和2年沒有被引進的印度電影,也都突然解禁獲得了公映機會。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表面看,市場上百花齊放。實際上,12月進口片累計票房僅為3400萬,這其中絕大多數還是密鑰延期的《007:無暇赴死》《沙丘》以及美國買斷批片《銀行家》的成績,幾部小國别批片累計票房不足500萬,對市場的貢獻微乎其微。

顯然,在引進片國别方面,中國内地影市又迎來了一個新的變局。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中美電影交流42年,

地緣政治下的電影引進困局

雖然說電影不應被政治影響,但作為文化宣傳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從1949年至今,我國的電影進口一直深受外交政策影響。雖然經過了1978年改革開放、1993年深化電影機制改革,以及兩次對美電影談判,中國對外電影的引進愈加開放,但是中國與鄰國外交政策、地緣政治,也一直深深地影響着内地電影引進。

如果說“技術問題”是阻礙國産電影上映的最大難題,那“政治問題”則一直是懸在進口電影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随時都有被一刀切叫停的可能性。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間,為了意識形态的控制,中國内地沒有引進任何一部好萊塢以及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産出的電影。直到42年前的1979年,中美建交後,兩國就簽訂了《中美文化交流協定》,但是美國電影并沒有成規模的向中國内地引進,而僅僅是以所謂的技術交流為突破口,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城市進行試點放映。

之後,美方提出可以由美國出資,在北京、上海建立現代化的影院,由中方挑選影片,買斷放映并進行票房分賬,但最終雙方妥協為僅采取買斷放映、不進行票房分賬的方法進行好萊塢電影引入,因而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我國一線城市出現了大量好萊塢電影,但這些電影多是國内通過低價購買或者接受贈予的方式引進的西方已過檔期的電影。

直到1993年,這種狀況才被改變。1993年1月5日“三号檔案”《關于目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正式公布開始實行。首部引進分賬片《亡命天涯》以2600萬的票房成績,重新整理内地影史票房記錄。

經過28年的發展,以好萊塢六大分賬片為代表的美國電影,早已成為内地影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部分年份,美國電影占據着中國内地進口片票房的80%以上,13部曾經重新整理内地影史票房記錄的電影,8部都來自于美國。

而在20多年前,我國也曾經短暫禁止了美國電影的引進。1999年5月7日,美國B-2轟炸機發射的精确制導炸彈擊中了我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當場炸死三名中國記者,炸傷數十人,造成大使館建築的嚴重損毀。事件發生後,中國群眾群情激憤,全國多地爆發大規模反美示威活動。同樣,此次時間也重擊了好萊塢分賬片在内地的表現。中影毅然決然的停映了所有進口大片,堅決地表明了姿态,并且在長達半年的時間内沒有上映一部分賬片。5月在北美上映的《星戰前傳1》,被拖到了11月才在内地上映。

根據中國電影2000年鑒顯示,1999年的引進片票房,較1998年下降了71%。由于當時分賬片在整個電影市場結構中,一直占有半壁江山,是以,停映帶來的經濟效益受損是難免的。這重重一擊,着實讓不少影院,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影院受損嚴重。

1999年後,雖然中美關系起起伏伏,但是好萊塢電影因為占據着影市大盤的命脈,是以仍然能夠較為順利的放映。

然而到了今年下半年,美國分賬片卻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局。從今年6月底到12月,進口分賬片被連續三次叫停,這種現象也讓全行業匪夷所思。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2018年,中美貿易戰打響。這期間中美關系不斷惡化,在2020年也達到了高潮,但是其實并沒有阻止分賬片的引進公映,反倒是2018-2019年的分賬片,相比幾年前獲得了更好的檔期待遇,甚至其中多部享受到了“全球最早”的待遇。

在外界看來,中美關系最惡劣的2020年,包括《信條》《花木蘭》《瘋狂原始人2》《神奇女俠1984》《心靈奇旅》等片也都獲得了正常引進。另外今年3月,中美安克雷奇會晤。會談結果在外界看來,并不算樂觀,但這依舊沒有阻礙之後的《哥斯拉大戰金剛》《速度與激情9》等影片公映。

2016年,南韓部署薩德,南韓批片全面叫停;去年6月底開始,中印加勒萬河谷摩擦,印度批片全面叫停。每一個地緣政治信号,都對引進片能夠造成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目前有關部門對于好萊塢分賬片的到底是什麼态度,尚不清晰。

可以說在目前情況下,中美在貿易、政治等多個問題上,依舊存在着不少摩擦。但縱向對比過去,這些摩擦也一直存在,并不比過去嚴重太多,在這個階段,全面叫(拖)停(慢)進口分賬的引進,也讓外界無法對其進行過深的解讀。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票房大盤持續探底,

小國别批片替代不了好萊塢

唯一清晰的是,12月中旬了,票房大盤卻持續在冰點徘徊。

影院怨聲載道,院線電影産業瀕臨存亡之秋。就在這個時候,進口分賬再次被按下暫停鍵,一次又一次地給行業内澆了一盆冷水。

如果好萊塢分賬片暫緩,而其他小國别批片加速引進,就會有好的市場效果嗎?

答案并不樂觀。截止目前,今年共有48部進口批片公映,總計票房報收17.1億,占今年到目前為止大盤的不到4%。

近兩年,整個批片市場簡直可以用“慘淡”二字來形容。疫情的影響當然是最直接的,但另一個角度來看,2017年的盛況的确是很難複制了。大多數批片都是一些小衆國家的非英語影片,對于國内觀衆來說同樣也有一定的門檻。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自從2019年五一檔的《何以為家》之後,小國别批片已經近三年沒有出現爆款了。在此之後,就再也沒有美日之外的批片取得破億的票房成績。批片市場确實也越來越不景氣。

不可否認,南韓和印度批片解禁,對于近兩年持續萎靡的批片市場是一個好消息,如果絕大多數南韓和印度的賣座電影能夠在明年獲得引進機會,兩國累計取得20億+的票房表現并不困難,但對于進口片市場的彌補也并不明顯,要知道這也僅僅是疫情爆發前2-3部超級英雄大片的票房量級。往年能有200億量級票房貢獻的好萊塢分賬片,在短期内,無論是國産片還是小國别買斷批片,都沒有替代的可能性。

韓、印、俄、巴批片接連空降,替代不了好萊塢

中美電影之間,

需要一場戰略級的對話

不可否認,中美電影正在全速脫鈎。

雖然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并且這一桂冠将在2021年繼續衛冕。

但電影的定義,也早就已經不同于以往。如果加上好萊塢流媒體電影的收入與産值,美國将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地位,并且十年内也不會動搖。

好萊塢隻是在中國賺不到錢了,但這并不意味着好萊塢不行了。作為現在世界最大的兩個電影市場,中國和美國幾乎占據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場佔有率,其中包括了電影産量和票房輸出,這兩個國家在疫情後能否都盡快恢複活力對于整個世界的電影市場都有深遠意義。

中美兩國肯定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和差別,在這兩個國家内部這種差異和差別有更容易通過電影來展現,同時電影作為一種既是文化産品,又是純粹的商業流水線商品,對于溝通兩個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會起到其他管道難以匹敵的作用。中美電影備忘錄已經到期了近五年,至今還是沒有達成新的協定。也許,在中美電影之間,也需要一場戰略級的對話。确立新平台,建立長久的對話機制,無論對于中國還是美國,都是雙赢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