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業教學深度融入非遺文化

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專業教學深度融入非遺文化

專業教學深度融入非遺文化

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的學生在四川省安嶽縣進行紀錄片創作實踐。

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供圖

2021年10月,紀錄電影《傳燈》獲第四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傳播獎,這部旨在傳播中國非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紀錄片,由四川師範大學、文化和旅遊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峨眉電影集團等機關聯合攝制。

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近年來不斷發力非遺影像,專注非遺創研,讓學生廣泛參與其中,為非遺影像創作不斷注入活力,将專業教學和非遺影像實踐深度結合,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師生共同參與 實地創作調研

早在2015級廣播電視專碩研究所學生的《紀錄片創作》課程開始,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就根據教學安排和專業特色需求,使理論與實踐結合,踐行實踐育人的培養模式。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劉廣宇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當時專業老師帶隊,奔赴宜賓市江安縣百竹海開展對傳統民間造紙技藝的記錄拍攝活動,以實踐創作為目的,采取前期課堂策劃、實地調研,中期創作拍攝,後期精剪細作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

為了全面搶救和保護巴蜀牌坊,傳承和弘揚巴蜀文化與中華文明,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還以《巴蜀坊鑒》為題,對處于瀕危狀态的牌坊以及相關文化遺産等進行全面深入探究,師生共創以巴蜀牌坊為代表的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緊密結合的視聽作品。劉廣宇告訴記者,以教學為核心,師生共創的作品還有《竹海造紙人家》《苗語》《川劇》《安嶽石刻》等一系列呈現非遺的優秀紀錄影片。

多個非遺影像類相關研究中心的落地,都是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發力非遺影像,促進實踐教學的有力抓手。

就在不久前,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挂靠在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該基地結合四川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及研究力量,确定了以非遺影像研究為突破口,力圖在全國開辟一個高水準研究陣地的定位。劉廣宇向記者表示,非遺影像是文化“雙創”工程最生動的展現,既能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要,也能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圍繞非遺影像,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學術研究、創作生産和社會服務等多方面工作。

從2018年開始,四川師範大學西部影像人類學研究中心便由專業老師帶隊,前往四川省宜賓市珙縣觀鬥苗族鄉白仁村上寨開展影像人類學研究。劉廣宇透露,到今年為止,與觀鬥苗族鄉的合作已經長達3年,産出不少科研成果,持續創作的《苗語》系列紀錄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說:“目前已有超過20位專碩研究所學生參與其中,對教學科研以及學生畢業設計創作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提升專業素養 記錄非遺傳承

參與優秀的紀錄片拍攝,參與者需具有較好的文化底蘊,需注重日常積累。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也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劉廣宇介紹,學院會要求學生在課堂内外多讀文學類、文化類書籍,在教學中積極加入适量語言文學類課程及其講座,這對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意義重大,能為創作出更好的紀錄片作品打下基礎,更好用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非遺故事,增強非遺題材紀錄片的故事性和審美性。

學生參與紀錄片的實踐創作,需要進行多方面的細緻準備。劉廣宇介紹,學院會讓學生在前期準備階段搞清創作動機,确定拍攝選題,選擇合适視角,清楚拍攝風格和做好充分溝通。

為更好采風,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也會帶領學生進行多種創作調研和創作實踐。

導師組将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創作靈感,為學生提供了增強非遺影像創作的專業動手能力平台,在解決了部分跨專業同學基礎薄弱問題的同時,對非遺類紀錄片的創作實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傳承。劉廣宇表示,學院鼓勵學生走進民間,深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了解,通過影像真實、客觀和全面的記錄,記載民族的寶貴記憶,發揮如《紀錄片創作》類課程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劉廣宇還記得,在江安縣開展的對傳統民間造紙技藝的記錄拍攝活動中,無論是普通農家從早到晚起居生活的記錄,還是對民間造紙從上山砍竹到采藥泡竹過程的跟拍,師生團結、嚴謹,分工明确,高品質完成了拍攝。“當時的江安縣電視台在師生創作過程中進行報道,不僅讓學生們在創作中增加了與媒體互動學習、溝通交流的機會,更展現了實踐教學活動的社會價值,提升社會大衆對民族非遺文化的關注度。”劉廣宇說。

非遺類紀錄片是以非遺傳承人為主體,圍繞核心人物的故事進行創作。深入挖掘非遺文化故事,傳遞非遺文化精神核心是其基本理念。劉廣宇向記者表示,此類紀錄片創作通過影像的方式進行非遺的儲存和傳播,不僅可以提升非遺對外界的影響力,還可以從側面推動它的傳承與發展,能夠喚起大衆的保護意識和民族認同,有效發揮保護和傳承作用。

在劉廣宇看來,學生參與非遺題材紀錄片創作,能夠為後續該類紀錄片研究和創作提供新的借鑒,通過大量的作品持續産出,會讓學生形成确定性的認知定位,可以通過這個入口确立學生紀錄片創作的核心理念。

近3年來,廣播電視專業的畢業設計中,近半數作品涉及非遺類題材。劉廣宇表示,這些來源于校内的豐富非遺文化研究成果和大量獨具西南地區地域特色的作品,不僅形成了影視與傳媒學院獨具特色的專業優勢,培養了大量西南地區民族影像創作人才,更是對地理地貌、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的影像保護,為今後的地域文化研究積攢了寶貴素材,為保護與傳承巴蜀文化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