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評價《老子》思想?

《老子》是老聃,或稱李耳的思想的記述,而李耳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據記載,他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唐皇武後封為李耳為太上老君。李耳也被認為是道教的創始人。從思想史的角度看,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謀略家。

如何評價《老子》思想?

據傳,李耳在函谷關前著五千言的著作,後人稱之為《老子》,又稱《道德經》或《道德真經》,也有人認為更早的時候,該書名為《德道經》,根據一些資深學者的看法,《道德經》與《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成書的具體時間現代已難以确定,但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其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首先,《老子》一書闡述了比較深刻和抽象的哲學理論,它以“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書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指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可以說,道為本源,道法自然,這即是《老子》一書的兩個最根本的命題。一個是解釋世界萬物的根本來源,一個是講發展的基本方式。

如何評價《老子》思想?

其次,《老子》還強調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即:“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同時,《老子》還認為,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耳在《老子》一書中所闡述的哲學思想,是先秦諸子中最為深刻、深奧的哲學理論,而其表述也是最具概括抽象的哲學述論方式,李耳的思想理念是“很哲學”的。

再次,《老子》不僅是哲學經典著作,而且也是先秦傑出的謀略典籍,據專家考證,《老子》一書吸取了兵家的很多思想資源,或者說,李耳的思想有不少部分是從兵書中演化而來的。毛澤東曾說,《老子》是一部兵書;唐代王真也說:“五千之言……未嘗有一章不屬意于兵也。”蘇轍說,《老子》“于用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王夫之說,對于《老子》,“言兵者師之”。《老子》書中本來就有談兵的話語,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再如,老子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他還說:“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河上公稱老子為“儉武者”,這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把兵學提升到政治哲學的高度,以成“人君南面之術”,為統治者提倡“無為”而“無不為”的“君道”,這實際上與兵家的“詭道”是相通的。是以,老子與兵家有淵源,他也是謀略家,是以,同樣是道家,老子和莊子大不一樣,老子更多的屬于政治權謀大師,而莊子更多的是一位天真的家。老子提出了“人君南面之術”,很有智謀;而莊子卻夢到蝴蝶醒來後不知是蝴蝶變成莊子還是莊子變成了蝴蝶,很具有藝術家的天真。

此外,《老子》一書有相當一些謀略思想是很值得注意的,比如:該書提出了順應自然、以柔克剛的謀略原則,如“守柔曰剛”、“道法自然”、“緻虛極,守靜笃”、“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上善若水”等。再如,《老子》一書具有深刻的“欲擒故縱”的行事政策,如:“将欲翕[xī] 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奪之,必故與之。”還有,《老子》一書注重物極而轉化的道理,提醒人們注意“物極必反”道理,例如:“反者道之動”、“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

最後,《老子》非常重視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也就是說: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司馬遷認為:《老子》為“後世陰謀者法”,老子确實有權謀思想。當然,有人認為,說老子是陰謀家這讓老子太冤枉了,因為老子強調的是通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一種簡單狀态,他說“智慧出,有大僞”,主張“絕巧去利”,是不主張陰謀的。

總之,老子,李耳,是哲學家,也是謀略家,他的哲學思想被研究得比較多,而他的謀略思想相對被探讨、研究得相對少一些,筆者是研究中國古代謀略與管理方面的,對老子的謀略思想很有興趣,筆者相信,《老子》一書,還很值得從管理謀略方面去加深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