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如何评价《老子》思想?

《老子》是老聃,或称李耳的思想的记述,而李耳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据记载,他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唐皇武后封为李耳为太上老君。李耳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谋略家。

如何评价《老子》思想?

据传,李耳在函谷关前著五千言的著作,后人称之为《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也有人认为更早的时候,该书名为《德道经》,根据一些资深学者的看法,《道德经》与《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成书的具体时间现代已难以确定,但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其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首先,《老子》一书阐述了比较深刻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它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书中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可以说,道为本源,道法自然,这即是《老子》一书的两个最根本的命题。一个是解释世界万物的根本来源,一个是讲发展的基本方式。

如何评价《老子》思想?

其次,《老子》还强调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即:“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同时,《老子》还认为,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耳在《老子》一书中所阐述的哲学思想,是先秦诸子中最为深刻、深奥的哲学理论,而其表述也是最具概括抽象的哲学述论方式,李耳的思想理念是“很哲学”的。

再次,《老子》不仅是哲学经典著作,而且也是先秦杰出的谋略典籍,据专家考证,《老子》一书吸取了兵家的很多思想资源,或者说,李耳的思想有不少部分是从兵书中演化而来的。毛泽东曾说,《老子》是一部兵书;唐代王真也说:“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苏辙说,《老子》“于用智也,与管仲、孙武何异?”王夫之说,对于《老子》,“言兵者师之”。《老子》书中本来就有谈兵的话语,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再如,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他还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河上公称老子为“俭武者”,这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把兵学提升到政治哲学的高度,以成“人君南面之术”,为统治者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君道”,这实际上与兵家的“诡道”是相通的。所以,老子与兵家有渊源,他也是谋略家,所以,同样是道家,老子和庄子大不一样,老子更多的属于政治权谋大师,而庄子更多的是一位天真的家。老子提出了“人君南面之术”,很有智谋;而庄子却梦到蝴蝶醒来后不知是蝴蝶变成庄子还是庄子变成了蝴蝶,很具有艺术家的天真。

此外,《老子》一书有相当一些谋略思想是很值得注意的,比如:该书提出了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谋略原则,如“守柔曰刚”、“道法自然”、“致虚极,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上善若水”等。再如,《老子》一书具有深刻的“欲擒故纵”的行事策略,如:“将欲翕[xī] 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还有,《老子》一书注重物极而转化的道理,提醒人们注意“物极必反”道理,例如:“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

最后,《老子》非常重视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也就是说: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司马迁认为:《老子》为“后世阴谋者法”,老子确实有权谋思想。当然,有人认为,说老子是阴谋家这让老子太冤枉了,因为老子强调的是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一种简单状态,他说“智慧出,有大伪”,主张“绝巧去利”,是不主张阴谋的。

总之,老子,李耳,是哲学家,也是谋略家,他的哲学思想被研究得比较多,而他的谋略思想相对被探讨、研究得相对少一些,笔者是研究中国古代谋略与管理方面的,对老子的谋略思想很有兴趣,笔者相信,《老子》一书,还很值得从管理谋略方面去加深进行研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