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着文創産品找館藏“真身”打卡 河南的博物館粉絲後勁挺大

拿着文創産品找館藏“真身”打卡 河南的博物館粉絲後勁挺大
拿着文創産品找館藏“真身”打卡 河南的博物館粉絲後勁挺大

□頂端新聞記者 張弋

從年初的唐宮夜宴,到火爆全年的考古盲盒和玉佩棒棒糖,再到彙集了沿黃九省區博物館42件精品文物的黃河珍寶展……今年,河南博物館行業盡管受到水災、疫情的影響,但依然頻頻出圈,登上熱搜。頂端新聞采訪獲悉,河南博物院文創産品銷售數額已經達到了4000萬元,該院文創辦前不久招聘時,招10個人有1200人報名,錄取比高達120∶1。

有人說,2021年是河南文化覺醒之年,河南文博人屬實“赢麻了”。那麼,“覺醒”二字應該怎麼了解?在網友“赢麻了”的恭維背後,河南文博人又做了哪些不為人知的努力?記者在連日的走訪後得出結論,河南文博的爆紅,絕非偶然。

今年天貓邀請多家博物館進駐河南博物院文創産品銷售數額已經達到了4000萬元

今年天貓雙11開售首日(截至當日上午10點),博物館文創産品迎來爆發,同比激增超400%,成為天貓雙11最大的黑馬之一。

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在接受頂端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目前,河南博物院文創産品銷售數額已經達到了4000萬元。

“河南博物院的文創始于2019年,我們的文創辦也是那時成立的,隻有一個18平方的小店。”宋華說,現在光是院裡的店都好幾個,面積有1000多平方,線上的店也在不斷擴張。團隊也從起初的三四個人發展到20餘人。“前兩天我們文創辦進行了一次招聘,招10個人有1200人報名,錄取比120∶1。”

今年,河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集中入駐天貓,這是繼頂流三星堆之後,博物館組團入駐天貓。“入駐天貓其實是他們專程邀請的,本來我們還沒有達到入駐天貓的要求。”宋華認為,這一方面是對河南博物院文創成績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市場對博物館文創的極度需求。

河南其他博物館也在今年邁出了文創産品開發腳步。例如,鄭州博物館在新館開放的時候舉辦了沿黃九省區的精品文物展,同時邀請了沿黃九省區博物館的文創産品到鄭州博物館進行展銷;南陽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的時候,不僅舉辦了自己的文創大賽,還承辦了河南省博物館學會文創專委會的年會,同時也有了自己整套的文創模式和思路;漯河博物館承辦了第八屆河南省博物館文創大賽,也取得了很多突破,到目前為止,共收獲了1000多份投稿;周口博物館正在籌備自己的文創店,還誕生自己的品牌,從品牌到IP,這是博物館文創開發的必經之路。此外還有仰韶文化遺址博物館,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仰韶有禮”。

拿着玉佩棒棒糖找文物打卡,“Z世代”對博物館文創有多青睐?

1999年出生的小陳今年雙11的時候買了一件考古盲盒,這已經是她第三次購買了。“前兩個送給朋友了,這個留着自己挖。”她告訴記者,比起拆快遞,挖土更能給她帶來快感。“越挖越上頭。聽說還會挖空?豈不是更上頭?”

今年雙11,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最熱銷的文創産品都是考古盲盒。宋華告訴記者,今年河南博物院光是盲盒就賣了3000萬元,占總收入的75%左右。

近兩年來,盲盒、擺件、非遺元素商品以及IP跨界聯名款成為最受年輕消費者歡迎的品類。

1995年至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一出生就與網絡資訊時代無縫對接,被稱為“Z世代”。為什麼“Z世代”對博物館文創更加青睐?

在宋華看來,博物館文創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存在于價簽上,還存在于這件文物背後蘊含的曆史、文化價值以及反映考古、博物館工作者默默奮鬥的精神。“其實對每個購買文創産品的人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引導,他們會從中得到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Z世代’正處于潮流之中,他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還并不成熟,需要進行引導。中國的曆史傳統文化如果沒在這個時間段帶給‘Z世代’文化自信,就很容易被國外的文化IP占領高地。”宋華認為,要把優秀的曆史文化像種子一樣種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以博物館文創主要面向的肯定是這部分的人群。”

有趣的是,前段時間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以人首蛇身玉器為原型的棒棒糖爆火後,許多觀衆拿着它來到博物院專門找到這件文物拍照打卡,并向講解員了解這件文物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這件文物在院裡算不上特别重磅的文物,但通過文創産品,能把這件文物打造成網紅,我覺得這就是博物館開發文創産品的意義所在。”

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看來,博物館文創是将古代先民的智慧、古代文明的符号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傳達給公衆。“我們考古工作者将研究的成果、整理、修複好的文物放到博物館裡展陳,但這還不夠,需要咱們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去進一步創新展陳的方式,用公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達文物本身的價值。”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蔔希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面對“Z世代”的消費者,博物館必須順勢而為,做好博物館文化的時代轉譯,既要保持博物館的文化初心,又要煥發博物館時尚風貌;既要赓續經典、發揚傳統,也要擁抱時代、善當網紅。

“量質雙持”的河南博物館是文化自信的強大精神支撐

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河南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你能如數家珍嗎?

去年8月,河南省文物局釋出了《2019年度河南省博物館名錄》。截至2019年年底,河南省共有348家博物館,其中一級博物館6家、二級博物館19家、三級博物館23家、未定級博物館300家,所有博物館年接待觀衆達7174萬人次。到了2020年年末,全省博物館數量達359家。然而在2009年,這個數字僅為155。

河南的博物館不僅數量上在全國處于前列,而且在品質上也位列前茅。

中國博物館熱搜榜釋出2021年第三季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中,河南有5家博物館位列其中,河南博物院以4.25指數高居全國第5,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均以3.25指數位居全國第44,中國文字博物館、開封市博物館為新入榜全國百強博物館。

這個榜單,是按照展覽、公衆、傳播、品牌,微信指數、新榜指數、釋出指數、閱讀指數、臨展指數、參觀量指數等20項指數為評價依據,不僅展現各博物館受網友關注的程度,也對目前博物館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潛力提出參考。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博物館典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等社會職能的發揮,本身就是一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是以對于傳統文化轉化和發展,博物館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認為,“博物館熱”不僅展現了大衆文化需求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着傳統文化的持續回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