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眼中的曹爽,通常是“
擅權和無能
”的代表人物。其實也未必,通過史書,也許你能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曹爽。

說到曹爽,我們必須要提到三國時代的一次失敗的改革,這次改革在曆史上籍籍無名,但很重要,直接導緻了政治格局的大變動,也為後來的曆史走向埋下了伏筆。
這就是“
正始改制
”。
筆者發現,大多數喜歡三國朋友,實際上并沒有讀完《三國演義》。有這麼幾種類型:
1.看到劉備駕崩白帝城停止的
桃園三兄弟都完蛋了,向“
東吳鼠輩
”的報仇也沒有成功,心下不忿,中斷閱讀;
2.看到趙子龍病故即停止的
銀槍白馬在斜陽中漸行漸遠,最後的英雄逝去,能打的都雷射了,再無精彩的厮殺,興盡而止;
3.看到諸葛五丈原歸天為止的
最後的希望破滅,無法接受偉大的理想在苟延殘喘中幻滅成灰,掩卷長息,不忍再讀。
其實,後三國時代也是有故事的,曹爽就有故事。關于他的故事,《三國演義》的描寫和史書《三國志》基本上一緻。
曹爽是曹真的兒子,屬于皇族。他老爸曹真很厲害,史書說曹真本姓秦,父親為支援曹操的事業被官員殺害,曹操“
哀真少孤
”,收為義子,精心培養。自小就随曹操東征西殺,立下汗馬功勞,文武雙全,“
以智謀自矜
”,他曾經做過曹軍最精銳的部隊“
虎豹騎
”的主将。曹真和曹丕關系特别好,曹丕篡漢建魏,曹真成為了大将軍。
曹真死得早,兒子曹爽和曹叡自小關系不錯,曹叡即位後,讓他當了武衛将軍,守護皇宮。
曹叡命短,臨死前本來打算把大權交給燕王曹宇,讓他來扶保太子曹芳。但朝中重臣孫資和劉放和曹宇之間鬧過别扭,就推舉曹爽和司馬懿掌了權。曹爽“
拜大将軍,假節钺,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軍權、政權都抓到了手中。
曹爽這個年輕人起初還是很有禮貌的,對司馬懿這個老前輩“
恒父事之,不敢專行
”,“
引身卑下,當時稱焉
”,受到了大家的一緻好評。
但是,權力這個東西比較有魔性,擁有了就怕失去,占據了就想擴大。
曹爽最大的威脅就是司馬懿,他的心腹何晏、丁谧就給曹爽出主意,認為司馬懿“
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誠委之
”。就将司馬懿尊為太傅,名褒實貶,削去了軍權,而任用曹羲、曹訓、夏侯玄等人控制住了禁軍。
曹爽穩固了自己的權力以後,在主政期間,他的政治集團提出了改革制度,這就是“
“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内容:
一、官制改革
漢末選拔官員靠的是“
察舉
”、“
征辟
”,豪門望族基本上就壟斷了仕途之路。曹操掌權時搞“
唯才是舉
”,但當時政治形勢複雜,曹操也要利用和依賴各方勢力,無法完全脫離時代進行改革。
曹丕時代,為了對抗宗族内部日益壯大的勢力,在陳群和司馬懿的主導下,搞“
九品中正制
”,利用士族對抗宗親。
曹叡時代,“
”逐漸淪為政治集團争奪人才的選拔與任免權的工具,中央掌權的門閥士族通過掌握“
中正官
”,就能将地方的權力攬入懷中。
曹爽集團搞官制改革,削減中正評定地方官員品德、能力的權力,而是隻考察官僚的日常行為,就是為了削弱中央官員對地方的插手。
這其實對加強皇權,集中權力是有益的,但肯定要得罪相當一部分朝廷重臣。
二、郡制改革
大家看三國,發現在漢末時候,很多地方官都權力很大,中央根本指揮不動些太守和刺史,這些人掌握着地方政權甚至兵權,他們與地方豪強勾連,與中央對抗,導緻紛亂四起。漢室對這些地方官員的控制力非常衰弱,根本無法限制他們。州、郡、縣三級平行的行政制度也産生了大量的冗官。
曹爽集團提出要廢除郡制,就是想要中央的權力能夠直插地方基層,削弱地方豪強的實力,穩定國家。這對于中央集權也是有好處的,但是肯定得罪大批的中層官員和地方豪強。
三、抑制奢靡
這主要是針對曹叡時期的大規模土木建設,征發勞役,對農民正常生産造成了很大影響。
這項改革也沒有什麼可指摘的,不是什麼壞事。
随後,司馬懿發動“
高平陵事變
”,将曹爽集團一網打盡,具體過程大家都清楚,就不多說了。
既然曹爽失敗了,那麼史書當然不會給他什麼好的評價。
1.司馬懿認為曹爽利用權力占據了數百頃田地,罪大惡極
平心而論,數百頃田地算什麼屁事,你司馬家莫非占得少了?
2.曹爽收留了一部分曹叡的才人和宮女
“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
曹叡死了,低級的才人和宮女有一大堆,曹芳年齡那麼小,要這些姑娘們有什用?遣散出宮,也沒有家人可以投靠,曹爽收到府中也不算什麼事,難道非要讓女孩子們去乞讨、餓死?
3.兄弟共掌禁軍
這也沒有什麼可批判的,不掌握兵權能行?曹操不是這樣幹的?你司馬懿不是這樣幹的?
4.作窟室,绮疏四周,飲酒作樂
這屁事都算不上。
5.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
說曹爽偷東西,這罪名頂多也就拘留幾天。
司馬懿發動“
”,比較冒險,當時的優勢仍在曹爽一邊。但司馬懿控制住了曹爽集團的家人,雙方兵戎相見,司馬懿肯定要大開殺戒,斬了他們滿門。曹爽終于屈服了。
但曹爽屈服了,司馬懿就不斬他滿門了?當然不行,仍然“
夷三族
”,殺得血流成河。
政歸司馬氏,司馬家大獲全勝,“
”徹底失敗。
司馬懿死後,政權再由司馬師、司馬昭陸續掌握,寒門出身的人才再遭排斥,兄弟倆在各層級安插心腹黨羽,籠絡豪強門閥,國家權力做為政治交易,中央集權的能力進一步削弱,國力分散,朝政越加腐朽。
西晉建立沒多久,就徹底暴露了虛弱的本質,一盤散沙的權力格局根本扛不住任何狂風暴雨的摧殘,随後就是“
衣冠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