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長平之戰算得上是曆史上最為慘烈的戰争之一,戰國七雄之秦國和趙國強勢對決,結果趙軍損失四十五萬大軍,而秦軍也損失二十萬左右,這一場戰打下來,死亡人數在六七十萬左右,還是在人口并不多的春秋戰國時期,可想而知,這場戰争有多慘烈。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人們在提起長平之戰的時候,往往隻關注秦國和趙國,而忘了是誰引起的這場戰争,原本和趙國是沒有多少關系的,是秦國和南韓的争端,秦國将南韓的上黨郡與南韓本土隔離,成為孤地。馮亭不肯将上黨郡交給秦國,于是來了一個禍水東引,将上黨郡獻給了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動心了,在他看來,發百萬大軍打一年還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邑來,現在白白得了十七座城邑,這樣的好事如何能拒絕,是以即便是平陽君認為不妥,趙孝成王和平原君等人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上黨郡,趙國派出廉頗去接管上黨郡,并駐守長平。

馮亭和趙國的所作所為,讓秦昭襄王大為惱火,于是發兵攻打趙國,長平之戰由此展開。秦昭襄王派左庶長王龁攻打廉頗。廉頗是趙國的老将,作戰經驗豐富,鮮有敗績,但是遇到強悍的秦軍,也沒有占到什麼便宜,幾乎是節節敗退。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後來,廉頗不得不下令築起壁壘,堅壁不出,打算拖死秦軍。秦軍畢竟是遠距離作戰,糧草供給上确實耗不起,這本是當時最得當的政策,但是不管是秦國還是趙國,都不給廉頗繼續堅壁不出的機會。

秦昭襄王自然希望盡快結束戰争,不行過多的消耗,于是派人到趙國去實行反間計,說秦國最害怕的是趙奢将軍,如今趙奢不在了,那趙奢的兒子趙括同樣可怕。而趙孝成王本就對廉頗又是打敗仗又是畏縮不前很生氣,這又聽到秦軍害怕讓趙括出戰,于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廉頗不肯出戰,那就換将,而廉頗也确實不肯出戰,出戰對趙軍極為不利,隻是趙孝成王顯然沒有給廉頗繼續參戰的機會,他直接将廉頗換了下來,換上了沒怎麼上過戰場的趙括。而且還有一點對于趙軍來說極為不利,那就是不僅趙軍換了将,秦軍也換了将,而且還是換上的白起。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趙括出戰之前研究了一些王龁的戰術,但是對白起卻是陌生的,而白起則針對趙括制定了戰術。就這樣,秦國最厲害的将軍與趙國年輕氣盛的将軍在戰場上相遇了。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戰場不是,趙括雖然不懼怕出戰,但是遇上不按套路出牌的白起,趙括也隻有失敗的份。

而且敗得極為慘厲,不僅自己死在了戰場上,還有四十五萬趙軍失去了生命,這對于趙國的打擊幾乎是緻命的,後期的趙國再也沒有恢複到原來的強盛時期。當然長平之戰中,秦軍赢得也不輕松,少說也有約二十萬大軍失去了生命。

但是白起還是覺得應該繼續乘勝追擊,是以他決定兵分三路,王龁攻皮牢,司馬梗定太原,而他自己則領兵攻打邯鄲,争取在趙國和個諸侯國反應過來之前多攻下點地方來。不過很快就有人阻止了白起的動作,蘇戴應趙國和南韓的請求到秦國去說服範雎阻止這場戰事,範雎接着又勸說秦昭襄王先休整大軍,再做打算。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于是秦昭襄王将白起召回,等到長平之戰結束快一年後,秦昭襄王才決定發兵攻打趙國。這很顯然這個時機遠沒有當初的時機好,不過五大夫王陵還是領着大軍去攻打邯鄲了,接下來就爆發了邯鄲保衛戰,最終的結果就是,趙國曆時一年多的時間終于護住了邯鄲,而秦國撤軍而去。

那麼,趙國剛損失了四十五萬大軍,如何還能抵擋得住這一次的進攻呢?說起來還誕生了一個典故和一個成語,即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毛遂自薦。

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得知秦國發兵攻打邯鄲後,趕緊尋找外援,他想到的外援就是魏國和楚國。平原君趙勝是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夫,是以趙勝就給魏無忌寫了信,讓魏國出兵救趙。信陵君說服魏安僖王出兵救趙,魏安僖王讓晉鄙領十萬大軍出發去救援邯鄲。

魏國要救趙國,秦昭襄王自然不願意,他威脅說魏國如果出兵,到時候打下邯鄲來就接着攻打魏國,魏安僖王不願意惹禍,是以讓晉鄙在壁邺駐紮以作壁上觀。平原君知道後很生氣,責備了信陵君,最終信陵君在門客的建議下找如姬偷到了晉鄙的虎符,又領着大力士去說服晉鄙出兵,在晉鄙不肯的情況下,殺死了晉鄙。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然後信陵君領着十萬魏軍救援邯鄲,另一邊,楚國的春申君也領着十萬大軍救援邯鄲。楚國原本是不想出兵的,但後來被趙國的毛遂說服。我們知道平原君作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也是有很多門客的,是以在決定到楚國去說服楚王借兵的時候,平原君就召集自己的那些門客,看誰能勝任這項工作,有個叫毛遂的就自薦要去楚國。

最終就是這個毛遂成功說服了楚國出兵,然後春申君領着十萬楚軍北上救援邯鄲。但是信陵君和春申君的速度都沒有及得上秦國的速度,在楚魏大軍還沒有到達的時候,秦軍就已經開始攻打邯鄲了,邯鄲岌岌可危,趙國國内兵力确實不足了。

邯鄲已經在投降的邊緣,平原君急得團團轉,不知道還能有什麼辦法阻止解邯鄲之圍,就在這個時候,李同建議平原君:

“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

平原君吩咐下去,組成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隊,由李同率領保衛邯鄲。再加上邯鄲被圍的陰影籠罩着趙國人,邯鄲城内的人早就自發組織起來。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在生死存亡之際,人們爆發出來的潛力是無窮的,靠着這些,趙軍成功将秦軍逼退了三十裡。而魏楚大軍又适時趕到,内外夾擊之下,秦軍隻得撤退,邯鄲之圍遂解。秦昭襄王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當初派王陵攻打邯鄲,出師不利之後又繼續增兵,并且一次次下令讓白起出戰,但是白起分析了局勢之後硬是不出戰,最終秦軍大敗而歸,損失的兵力最少也在十萬以上。

不得不說,趙國還是很頑強的,在長平之戰損失如此慘重的情況下,還能借着魏楚聯軍成功護住了邯鄲,而且就在國内有如此大戰的時候,趙孝成王并沒有将邊境兵力撤回,這也是趙國在邊境取得對匈奴作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國名将李牧很早就在趙國邊境代地雁門郡駐守,李牧在雁門郡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便宜行事,當地的稅收不會上交趙國,而是都被李牧用在了軍中,除去武器之外,就是軍隊的夥食,夥食是相當好的,每天都會宰牛來吃,但是李牧卻不準士兵與匈奴正面對決。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他派出的偵察兵很多,每次一查到匈奴來犯,即指令大家堅壁不出,是以匈奴人每次都敗興而歸,時間久了,匈奴人包括李牧的部下都覺得李牧是一個膽小懦弱的将軍。這件事被趙孝成王知道後,将李牧召回換上了别的将軍。

結果每次将軍與匈奴作戰,都損失很大,雁門郡的百姓也跟着遭殃,時間一久,找孝成王尋思這還不如李牧在的時候呢,于是又派李牧前去鎮守,但是李牧卻稱病不去,最後在趙孝成王的再三要求下,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得到趙孝成王的許諾後,李牧到了雁門郡,然後繼續從前的操作,士兵該吃吃,該喝喝,該訓練訓練,就是不準迎戰匈奴,幾年之後,李牧覺得機會到了,就開始制定自己的作戰計劃,首先就是選出一支兵力大約在二十萬左右的作戰隊伍。

“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45萬兵力,仍能解邯鄲之圍,全殲匈奴十萬騎兵

等訓練的差不多了,李牧又讓當地的百姓放心放牧,百姓領着牛羊漫山遍野放牧,這讓匈奴人看了很眼饞,然後一支匈奴人就來攻打雁門郡,這一次,李牧派出了一支隊伍與匈奴作戰,并且還要佯裝不敵撤回,讓匈奴俘虜了幾千人。如是幾次,匈奴人确定李牧不足為懼,于是匈奴首領領着十餘萬大軍攻打雁門郡。

而李牧早就在為匈奴大軍設下了天羅地網,“李牧多為奇陳,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馀萬騎。”又乘勝追擊,迫使匈奴人十餘年不敢再犯趙國,這就是著名的趙破匈奴之戰。

趙國能在長平之戰後還能赢得這兩次大戰,靠的是趙國人民的團結,邯鄲之圍中,平原君出力最大,不僅請來援兵,還将自己府内的金銀财寶和人力都捐了出來,人力物力财力,平原君全部都掏了出來,最終保住了邯鄲,而與匈奴一戰中,李牧籌劃了數年,不僅訓練了自己的士兵,也将匈奴兵養成了驕兵,所謂驕兵必敗,正是這個道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