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市值距三萬億美元大關越來越近。分析人士已将蘋果的戰略優勢、核心壁壘做了無數梳理,似乎全華爾街都在翹首以待全球首個“3萬億股票”誕生。海外知名财經網站investopedia卻刊文指出蘋果存在的三大軟肋。
生态系統封閉
從2007年第一代 iPhone問世時,它就不支援任何第三方 App。許多果粉将蘋果公司嚴格控制軟體及服務、堅定封閉生态系統的行為視為該公司的主要優勢。但總得來說,這給蘋果的開發周期帶來了額外負擔,因為軟體、安全和許多其他細節都成為了它的内部責任。
該文作者Andrew Beattie認為,蘋果公司最大的收入來自于硬體。封閉的生态系統,迫使其參與到幾乎所有業務當中,如作業系統更新、管理第三方應用程式等。這與三星形成鮮明對比,該公司通過接入安卓系統生态,得以專注于硬體疊代和裝置設計的創新。
創新陷入青黃不接
iPhone13在記憶體和螢幕重新整理率上大做文章,AR/VR頭顯裝置和造車項目進度遲緩。蘋果公司在過去5年最飽受诟病的,便是産品創新力青黃不接。
市場對蘋果公司的每個新産品都抱有極高期望值。Beattie認為,這最終可能被證明是該公司的弱點。消費者的高期望意味着蘋果無法投放實驗性産品或服務,任何失敗的創新都會損害其品牌形象。
這一處境使得蘋果很難像谷歌那樣在服務領域快速創新,或者像三星那樣在硬體領域快速疊代。蘋果不得不依靠其上司層和員工的超前意識,才令它的産品以相對遲緩的疊代速度,到現在依然引領着市場。
但Beattie指出,蘋果雖然在大多數産品線上領先,但其領先的幅度并沒有擴大。三星等公司旗下産品以快速的硬體疊代與設計更新,牢牢咬住了蘋果。這将是蘋果公司的潛在威脅。
管理層欠缺上司力
喬布斯卸任已經超過10年,蘋果公司用以推動收入增長的核心産品,依然是iPhone。喬布斯時代後,蘋果釋出的主要産品Apple Watch并沒有達到iPhone這般的高度。
蘋果現任首席執行官Tim Cook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在其上司下,蘋果市值從3490億美元,一路漲到接近3萬億美元大關。但經營一家已在市場上确立主導地位的公司,與經營一家最具創新力的公司,并令其持續保持世界第一的創新力――兩者存在顯著差別。
文章最後提到,蘋果需要回到喬布斯時期的那種創新速度,否則該公司将無法實作其核心客戶的高預期。若品牌受到侵蝕,競争對手将繼續縮小其産品與蘋果的差距,蘋果将無法再維持産品與服務的高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