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從《風起霓裳》《長安十二時辰》,到最近正在熱播的《風起洛陽》,展現唐代風貌的影視劇集不斷在熒屏掀起熱潮。改編自馬伯庸小說《洛陽》的《風起洛陽》盡管對故事發生的年代雖沒有明确,甚至年号都是虛構的,卻對應了武則天執政的武周時期。

根據這個時間,對比唐代的服飾,有不少有趣的話題。為什麼月華君頭上要插把梳子?翩翩公子百裡弘毅大翻領服飾是複原,還是為耍帥創新?采訪中,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告訴記者,有些服飾的細節其實跟史實并不合,但也不能太較真。不妨借電視劇來介紹唐代服飾,為觀衆普及一下傳統服飾知識。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百裡弘毅衣裝園領與翻領結合

王一博不對稱“大翻領”,與史實不合轍

出于視覺美感的考慮,電視劇的服裝設計往往對古裝喜歡進行美化設計。劇中翩翩公子百裡弘毅相貌俊美,服裝也要飄逸潇灑,大翻領翻折一側,配上一粒捺扣,灑脫。黃強表示,想法不錯,設計創新,美則美了,其實與唐代大翻領款式不合轍。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黃強說,自己有一本《繡羅衣裳照暮春》,專門說及唐代胡服盛行的情況。唐代國力強盛,社會開放,西域少數民族以及波斯等外國人紛紛來到唐代都城長安,這其中包括代表國家的使臣,求學的留學生,來做生意的商人,謀生的藝人,他們停留、居住,甚至在長安娶妻生子。唐代流寓在長安的胡人、西域人有數千之多,他們帶來的本國、本民族文化同樣也影響着唐朝的文化,唐朝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不僅不排斥外來文化,反而廣為吸納。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唐代翻領胡服泥塑

各種胡服在唐代詩人筆下一一展示,“金絲蹙霧紅衫薄,銀蔓垂花紫帶長。”(張祜《周員外席上觀柘枝詩》)“紅蠟燭移桃葉時,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钿袴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白居易《柘枝妓》)“織成蕃帽虛頂尖,細氎胡衫雙袖小。”(劉言史《王中丞夜觀舞胡騰》

胡服的特點是緊身窄袖實用、防水、保暖、便捷,性别差異淡化,男女通用,适用性廣。形制有翻領、小口袖、合袴、小口褲、皮靴等。

胡服的大翻領是衣領翻向兩邊,對稱,并不是一側單獨一個翻領。從出土的唐代胡人翻領俑可以看到這種形制。中國審美崇尚對稱,服飾中的對襟,以及圖案都符合這樣的審美要求。是以,劇中百裡弘毅獨一邊的大翻領似乎不符合這種傳統審美,更多的是現代标新立異,獨樹一幟的個性審美。“并且圓領與大翻領的結合,也不符合中國服飾款式,沒有這樣的衣領設計。”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内衛武思月白色制服

月華君能穿白色嗎?沒有白色官服

此外,《風起洛陽》中的月華君武思月着白色制服,在黃強看來,也不符合唐代曆史。“月華君屬于内衛府的内衛,大小也是個官員,并非太監内侍,其官服自然不該是白色的。品秩不高,級别達到八九品,則着青衣。”

唐代有白衣公卿說法,主要指士子(讀書人),讀書時沒有功名,穿白衣;科舉高中後,進入仕途為官,改穿官服,進入仕途。庶民服飾用白色,《隋書·禮儀志》說得很明白:“大業六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賈以皂。”隋朝時就規定了,小官吏服飾穿青色,屠戶、商人服飾穿黑,百姓穿白色。正常情況下,庶民百姓服飾為白色、褐色、黑色。

是以,黃強解釋說,“官吏除了居家日常生活,内衣有白色,官服是沒有白色的。雖然唐代宮廷内侍的服飾有過短暫的白色,其他官員并無白色官服。”從内衛服飾的複原分析,其官服有淺色的,卻并非白色。唐代的官與民差别甚大,白色為百姓服色,白色官服混淆了官民界限,拉低了官的身份。

而從月華君的女子身份來研究,唐代女子好穿男裝,社會流行。《舊唐書·車服志》雲:“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貫矣。”這種裝束盛行于唐玄宗開元、天寶年(713-755),與武周時期(684-704),相距多年。黃強認為,“作為内衛府侍衛,月華君武思月假若穿男裝,與其身份相符,也說得通,但是不能僭越服色,随意穿衣。至于唐代非内宮,是否有女侍衛,我們就不計較了。這與女性穿男裝,在街上抛頭露面還不是一碼事。”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宋代皇後禮服祎衣展示圖

柳然婚服穿的是宋代袆衣,既穿越又僭越

劇中百裡弘毅與結婚一場戲是重頭戲,黃強發現,新娘柳然穿的婚服其實是宋代的袆衣。劇中的袆衣形制依照南薰殿藏宋仁宗皇後着袆衣像,服飾史學家周汛、高春明又依據此像繪制了宋代後妃袆衣複原圖。

袆衣是唐宋時期皇後、後妃的禮服,其上繡有野雞圖案。其實搞錯袆衣的不隻是《風起洛陽》,還有《風起霓裳》。宋代聶崇義《新定三禮圖》記載:“袆衣,翚雉衣也。其色玄,後鄭以為素質,五采,刻為翚雉之形,五色畫之,綴衣上,以為文章,後從王祭先。”

唐代皇後禮服有三種,袆衣是其中之一,用于受冊、助祭、朝會等重大活動。可見袆衣的穿着者身份是皇後,也不用于婚服。黃強認為,雖然柳然出生于名望望族河東柳家,其尊貴地位也不能與皇室相比,自然不能僭越使用皇後的袆衣。

唐宋兩朝,後妃的袆衣有什麼不同?黃強介紹說,唐代皇後袆衣與宋代後妃袆衣形制相近,都是高交領,為北朝及初唐女禮服形态。但是兩者仍然有差別,主要在翚雉圖案上。對于唐代皇後袆衣的圖案,《舊唐書》注說得很清楚“素質,五色,十二等。”“素色”的意思是白腹錦雞,而宋代的後妃袆衣“翚雉”則為“赤質”,即紅腹錦雞。

“柳然的身份名門望族,身份尊貴,然而并不是皇室成員,也不在于袆衣是唐代的,還是宋代的,以她的身份不能穿皇後的袆衣。”那麼該穿什麼合适呢?黃強說,唐代公主出嫁的婚服為花钗翟衣,皇後太子妃婚服為褕衣,命婦婚服為钿钗禮服,六品至九品官員家女子出嫁多穿花钗禮服。因為钿钗禮服屬于末等禮服,色澤上是青色禮服,钿钗禮服是否就是唐代婚服還有争議,傾向于柳然着花钗禮服。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頭上插把梳子?确實是唐代女子時尚

許多觀衆印象深刻的是,《風起洛陽》中的武思月的發髻上斜插了一把梳子,黃強告訴記者,這種梳理與妝飾方法,古代社會确實存在,唐代與宋代都有。始于盛唐,中晚唐還存在,到了宋代再次興盛。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唐代婦女插梳

唐代女子的發式非常豐富,有烏蠻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叢髻、雙環髻、抛家髻、雙螺髻(雙髻)、回鹘髻、偏髻、飛髻、椎髻、花髻、寶髻、側髻、囚髻、小髻、雙鬟望仙髻、叢梳百葉髻、鬧掃妝髻等。唐詩中有雲:“反绾頭髻盤旋風”(顧況《險竿歌》),“圓鬟無鬓堆髻樣”(白居易《時世妝》),“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钿”(岑參《後庭歌》),“山花插寶髻”(李白《宮中行樂詞》),“競理同心髻”(楊巨源《獨不見》),“輕梳小髻号慵來”(羅虬《比紅皂》),“唐末宮中髻,号鬧掃妝髻”(白行簡《三夢記》)等。

唐代女子喜歡在發髻上插把梳子,與插珠玉、鮮花的功能是一樣的。唐代元稹《假妝成》雲:“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靥”。梳子的品質不僅有木梳,還有金、銀、玉、象牙、犀牛角的。

從《風起洛陽》科普唐代時尚,王一博帥氣“大翻領”是标新立異嗎?

宋代婦女插梳

插梳子是宋代女性發髻的梳理方法。宋代女性推崇高髻,流行戴冠飾。宋代的冠式、頭巾、發式很多,有朝天髻、芭蕉髻、同心髻、龍心髻、流蘇髻、鬧掃髻、内家髻、盤鴉髻、大盤髻(抛髻)、小盤髻、堕馬髻、皂時髻、三鬟髻、雙鬟髻、雙垂髻、鳳凰髻(風髻)、懶梳髻、仙人髻、包髻、雲髻、螺髻、鸾髻、羅髻、危髻、寶髻、丫髻等。蘇轼有詩雲:“分無素手簪羅髻,且折霜蕤浸玉酪”(《荼蘼洞》),歐陽修也有詩雲:“風髻金帶泥,龍紋玉掌梳”(《南歌子》)。宋詩“門前一尺春風髻”(張耒《贈人三首次韻道卿》)則說發髻之高。

宋代發髻上插着各種金、玉、珠、翠做成的鸾鳳、花枝以及簪、钗、篦、梳。例如北宋後期有大梳裹,配以盛裝,這種大梳裹就是用又長又大的白角梳插入發髻中。宋代又有白角冠,即以白角為冠,中間有白角梳,冠最高可達三尺,白角梳有一尺長。宋仁宗皇祐年間規定冠廣不得過一尺,梳的長度不得過四寸。仁宗之後,白角梳的質地改為象牙或玳瑁。宋代陸遊《入蜀記》記載:宋代女子用梳子插入發髻中“率為同心發髻,高二尺,插銀钗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都城東京有若幹店鋪出售女子用于發髻的冠梳,《東京夢華錄》有記錄,卷二東角樓街巷“向晚,賣何婁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卷六:“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撲三日。……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着、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