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時常感覺到,生活中有一些育兒難題仿佛是無解的,比如下面這些場景,你一定不陌生:
孩子吃飯挑食,不喜歡吃蔬菜;
不肯刷牙,每次刷牙都像打仗;
會和其他小朋友争搶玩具,誰也不讓誰……
道理講了一萬遍,吼了也沒用,孩子就是軟硬不吃,隻有你血壓蹭蹭蹭往上漲,真就拿他沒辦法了嗎?

講道理不聽,不如換種“說”法
其實,孩子不是故意跟你作對,他可能是真的沒了解、也聽不進去,因為你用的不是孩子的語言。
孩子的腦子裡沒有那麼多成人世界的“既定規則”,他們的通用語言是遊戲,越好玩就越容易合作。
是以你與其講道理,不如進入孩子的世界,用遊戲來“說話”。
具體怎麼玩遊戲?就拿開頭說的典型場景說一說。
場景一:孩子吃飯挑食
典型回應:“多吃蔬菜才能長高高哦,你再不吃就涼啦!”
用遊戲怎麼說:你假裝是蔬菜。
“小朋友,我是西蘭花,是來幫你快快長大的哦,你看我卷卷的頭發,綠油油的衣服,别人都誇我好看又好吃,你真的不喜歡我嗎?”這時候孩子可能還是拒絕。
你假裝非常遺憾:“哎呀,那太可惜了!你不知道好多小朋友都搶着要我幫他們呢,因為吃了西蘭花他們就能更有力氣,細菌什麼都靠近不了,以後比你厲害好多呢!”
孩子開始動搖,你再接再厲:“我這就去幫鄰居小朋友長身體了,他每天都要吃!”說完就把筷子伸到孩子碗裡要拿走。
孩子的護食心理被激發,立馬什麼都不管吃上了:“我也要吃,我也要快點長大!”
孩子為什麼聽:精準把握孩子的“占有欲”,同時用遊戲的方式讓他意識到蔬菜是來幫他長身體的,内心的排斥就減少了。
場景二:孩子抗拒刷牙
典型回應:“不刷牙會長蛀牙哦,到時候牙齒會很痛的!”
用遊戲怎麼說:你可以先裝作順着孩子的意思。
“太好啦!寶寶今天不刷牙,小蟲子又可以在寶寶嘴巴裡跳舞啦,我都看到它了!”孩子一聽就要照鏡子。
你假裝很緊張的樣子:“哎呀不會吧,寶寶不會要拿牙刷刷牙吧,不要拿不要拿!”孩子肯定不聽你的,拿起牙刷就要刷牙。
你裝得更害怕:“天呐,太危險了,小蟲子快往牙齒左邊跑,這裡安全!”孩子刷左邊。
接着你故技重施:“小蟲子往右邊跑,這裡寶寶刷不到!”
“藏上面藏上面!”“快躲到下面去!”
等到孩子刷完牙吐泡沫的時候,你再說“哎呀,小蟲子被你吐出去了”,孩子肯定得意壞了。
孩子為什麼聽:利用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勝心,有了打敗你這個目标,他一下子就有了刷牙的動力。
場景三:倆小孩搶玩具互不相讓
典型回應:“你們倆輪流玩好不好?哥哥讓一下弟弟,弟弟先玩”
用遊戲怎麼說:你不妨試試變成“吵架女巫”,來搶孩子們的玩具。
“吵架女巫來了!我最喜歡看小朋友吵架了,這樣我就可以趁機拿走你們的玩具!”
然後你對着他們倆繼續說:“千萬不要把玩具讓給他,不要跟他做好朋友,因為吵架女巫最害怕你們和好,變成好朋友了。”
這樣一介入,孩子立馬就會聯合起來對付你,搶玩具?不存在的,我們是好朋友!
孩子為什麼聽:孩子喜歡和大人對抗,這個遊戲讓兩個孩子有了“合作”的理由,立馬就統一了戰線。
巧用遊戲力,育兒難題不再難
用遊戲化的方式解決育兒難題,這種養育思路和方法叫做「遊戲力」。
遊戲力是親子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提出的育兒理念,它打破了“我是個大人,我要教你道理”的框框,讓爸爸媽媽們知道,養育還可以從遊戲入手。
當然,遊戲力強調的不僅僅是“玩”本身,千變萬化的遊戲背後,不變的是3大原則:
聯結:先用愛與關懷,建立起和孩子的親密聯結,這是他願意合作的前提;
向内看: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需求,才能用對遊戲方式;
輕推:當孩子害怕退縮的時候,不急于一步到位強迫他,而是在接納的基礎上,用遊戲的方式輕輕地推動孩子繼續向前,在一次次嘗試中接近目标。
遊戲力不僅是一種育兒方法,更是一種真正看見孩子的方式。
每當你在育兒的過程中感到無力、抓狂的時候,不妨試一試遊戲力,另辟蹊徑的同時,你也可以創造輕松快樂的育兒環境。
平時生活中,你可能也有無意中運用到遊戲力的場景,這不僅是解決育兒難題的小技巧,更是難得的親子時光哦~
你平時是怎麼和孩子互動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交流哦~